每年夏天在小区的亲子课程中,我都以儿童文学阅读或创作为主轴,和一个个渴望被文学滋润的心灵相会。

暑假后即将升小学二年级的阿泽,一如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家长主动帮忙报名前来的。上课前,妈妈把阿泽领到我面前自我介绍过后,把孩子赶去找位置坐,之后,妈妈便开始细声向我诉说阿泽的问题:

“他每天一回到家就玩计算机游戏,你不叫他休息,他就一直玩,去叫他,又要三催四请,到最后非要我和他爸爸生气骂他,他才不情愿地关机。平常是这样,假日也是这样,问他要不要出去玩,他总是说不要;叫他出去帮忙买个东西,他也推给哥哥,老师您说该怎么办?”

听完阿泽妈妈的烦恼,我脑中便冒出“宅小孩”一词。一如所有的宅男、宅女,宅小孩也喜欢窝在家里上网、打电玩,那一方计算机屏幕彷佛就是他拥有的全世界。之前听说的宅小孩多半是中年级以上,才小学二年级就成为宅小孩倒是我第一次碰上。

趁着还没上课,和阿泽妈妈再多聊一会,我问她:“平常他在家玩计算机时,你们在做什么?”

“我忙完家事就看电视。”

“那爸爸呢?”

“他爸爸吃完晚饭就泡茶看电视。”

问题就出在这了。当家庭成员上下班或上下课回到家之后,不能善用时间做更多亲子交流活动,大人把时间浪费在电视上,小孩又不想跟大人一起看电视,没事做的他们自然会选择他们认为有趣的事。

想象一下,晚餐后至睡前的美好时光,如果一家人总是在轻柔乐声中进行共读,然后有亲密和谐的交流讨论,孩子还会觉得无所事事吗?他们想把握这珍贵时刻都来不及了,又怎会沉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变宅,接着人际关系、语言逻辑、身体健康……都可能出现问题。

同样的,如果一家人早就培养出共同的喜好,假日可以去登山郊游、去骑单车运动,甚至去逛街看电影,孩子就不至于宁愿闷在家中玩在线游戏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愿意花多少精力、时间,以及什么态度去带领孩子去接触人群、认识世界,将决定孩子的个性与行为模式。面对问题,实时亡羊补牢还来得及改正错误,但看到孩子一直在玩计算机,千万先别急着骂孩子,因为责骂往往是亲子关系紧张对立的开端。

我们现在的教育,缺的不是制止问题扩大的方法,缺的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愿意积极主动思考这件事。当孩子能够清楚客观地判断做一件事的好坏及后果,因而选择做与不做,那才是真正治本的解决问题。美国教育学者米娜·舒尔《培养会思考的小孩》这本书里研究出一套“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的大人要能娴熟以下几组关键词:基础词汇:是/不是、和/是、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等一下、相同/不同;接受词汇: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时间、如果/那么、或许/可能会、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我们试着来操作看看,抛出问题与感受和孩子进行沟通,例如问孩子:

你觉得现在是玩计算机的恰当时间吗?

如果你一直玩下去,是好或是不好?

如果你玩到眼睛伤害了,那你有什么感觉?

当你继续玩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假如家里其他人要用计算机,而你一直在使用,你觉得公平或是不公平?如果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你的关系没用到计算机,你想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当我们尝试用“我能解决问题”思考方法和孩子交谈,比起扳着脸命令停止或责备,经实验证明的确较容易被孩子接受。我们进而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玩的时间长短,甚至给孩子机会利用网络寻找数据,或陪孩子一起玩在线游戏,在玩的同时,可以跟孩子讲:“你觉得只是这样打来打去,和我们出去打躲避球,哪个更好玩?”换言之,我们不必强制禁止孩子接触计算机,而要不断制造更吸引他们的事,让他们的专注力不致集中在电玩上面。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小孩喜欢视听的特质,陪他们一起去购买有益智性的DVD影片、制作精美的电子书,再共同使用计算机阅读观赏,让计算机的功能有所发挥,又能亲子和乐融融共做一事岂不美哉!

我不知道阿泽的妈妈回去是否会做改变,但在我的课开始后,我要孩子们先自我介绍,不说话,用比手画脚的方式进行,除了姓名,还得比出自己喜欢做的事。

阿泽比出他喜欢做的事是“玩斗牌”。我顺势问他:“你妈妈刚才跟我说你很喜欢玩计算机欸!”

“那是有时候,无聊没事做的时候。”

听他这么一说,令人放心不少,也许妈妈的说辞夸大了,这小孩根本还不够宅,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