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讲台上,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上课讲到下课,教材从头讲到尾,滔滔不绝,唾沫横飞;讲台下,学生一支笔,一本书,从上课听到下课,从头听到尾,昏昏欲睡,味同嚼蜡。

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这题我都讲了几遍了,你怎么又做错了?”

这就是传统课堂的真实写照:老师说得多,做得多,总是这个不放心,那个再讲一遍。要知道,儿童的世界,是要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索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没有用心学,老师讲再多遍都是徒劳,这也是很多老师抱怨的“我都讲了几遍了,怎么还不会”的原因所在。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昌乐二中的“271高效生态课堂”、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永兴一中的“三段五步”等自主学习模式,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课改名校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接纳,缺乏创造性地“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而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把人的精神状态用动物来比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状态叫“骆驼”。用他的话来说,有90%的人像沙漠里的骆驼,在那么严酷的条件下,它自己并不想向前走,它被驼人打着,拽着向前走,它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用语言表述即“你应该”。另一种状态叫“草原上的狮子”,狮子在追捕猎物时是处于主动状态,用语言表述是“我能够”。这是孩子在学习时的正确状态。中国现在的孩子有90%以上就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是被动地、艰难地在学习。被动学习不符合脑力劳动的规律,当然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的效果也最佳。因此教学中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地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舍得“放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其中“展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的暴露方法,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高效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和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展示、交流,一开始学生可能讲不好,似乎会浪费一些时间,这也是有些老师舍不得让学生去展示,急不可待地“亲自”来讲的原因。而这时我们就必须舍得“浪费”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去展示、去交流、去拓展、去提升。“蝴蝶破茧”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帮忙,结果又会怎样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不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吗?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标志,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就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去展示交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好老师不应‘奉送真理’,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