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当前我国的两大重要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而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本文以部分高职院校近年基层就业数据和现状为依据,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就业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深度分析和思考,从多个层面、不同维度、广泛的视角和就业工作实际提出乡村振兴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措施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基层就业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路径研究》(编号:SGH24Y3380);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K22-86);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JG23118)。


引  言

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足以看出国家的关注及重视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和谋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培养一批爱农业、知农业、懂农业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学生求稳心态明显等因素导致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基层农村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还可以有效缓解高职院校群体的就业压力。但高职院校学生基层就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分析

1.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利器。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用自己所知、所学、所悟,赋能国家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义不容辞。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是乡村振兴大潮中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高职院校生源多半来自农村,他们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熟悉农村的劳作方式、适应农村的自然环境。因此,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广大农村、乡镇、社区等基层地区成为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要素。

2.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年来,受毕业生规模的持续增大、就业环境更加严峻、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工作压力巨大,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已成为全社会的民生问题。国家大力倡导的“乡村振兴”恰逢其时,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工作平台和就业机会,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助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城乡二元结构的合理配置。此外,大学生基层就业,对增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扩充新农人群体数量、构建和谐乡村和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加速作用。

3.落实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高校培养人才的着力点是立德树人,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做好高校就业思政育人。就业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发光发热。要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就要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职业素养团建等课程和活动中融入就业育人思政元素,切实把就业育人的深度和效度融合到思政教育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笔者专职从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8年,根据多年的调研、访谈以及对掌握的基础性基层就业数据的梳理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落实率普遍较低,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输送至基层乡村严重不足。以某“双高”院校为例,2021年,在6023名毕业生中,参与“西部计划”的仅有6名,到农村就业的15名,到社区或乡镇就业的20名。2022年,在6464名毕业生中,参与“西部计划”的仅有4名,到农村就业的57名,到社区或乡镇就业的268名。2023年,在7372名毕业生中,参与“西部计划”的仅有6名,到农村就业的507名,到社区或乡镇就业的92名。三年来,某“双高”职业院校学生基层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为4.66%,比例相当低下。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基层就业的号召下,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该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具体数据详见表1。

20250522171226696-9-d6ae2.png

同样,笔者梳理了另一所“双高”高职院校2021—2023年的基层就业数据,2021年,基层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82%;2022年,基层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93%;2023年,基层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5%。笔者调研了3所“双高”高职院校及基层就业情况,从调研数据总体分析来看,基层就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比例依然低下。农村生源占据60%的高职院校,学生回乡镇、到农村就业比例仅为4.14%,这种较为明显的反差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和深思。

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

1.传统观念影响,就业意愿不强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等教育生源扩招政策出台。中国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对于寒窗苦读十几年、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学生来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胜算大了几分,而他们毕业后面临的就业也被贴上了“逃离农村”“改变家族命运”的标签。他们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在传统观念的禁锢和影响下,认为唯有上大学,掌握一门技术,才能跳出“农门”,才能挺进、扎根大城市的观念根深蒂固。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情况普遍不太好,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匮乏让这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分析、优劣势了解不足,认识不清。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了解不到位。在这一系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不强,盲目向城市“进军”。

2.基层就业单位少,吸纳能力受限

基层就业是指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当前,国家针对高校大学生实施的国家基层项目主要有“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四类。但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能够申报的仅有“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然而对于“大学生村官”项目,近年申报的主体也转向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院校”和“双高院校”,近五年,“西部计划”项目成功录取人数平均为5.3人。其他国家基层项目的申报,例如“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专业资格均不符合要求,无法申报。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途径是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但由于基层乡镇、农村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差,到基层农村投资企业较少,因此,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资源非常有限,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受到严重限制,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受阻。

3.基础保障不足,工作生活不便

近年来,广大农村在环境改善、文化建设、精神风貌、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尽管如此,农村在基础设施保障的完善程度上和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例如,目前一些农村的道路主街道是水泥铺设,次街道还是泥泞道路;有些农村没有幼儿园;有健身器材但也基本受到损坏无法使用。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保障不足,造成工作生活不便。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在校生活基本都在城市,他们已经习惯了便利的出行方式、良好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医疗条件、优越的居住生活条件、多样化的娱乐类型等。城乡各方面条件的巨大反差,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难以接受和适应,这种窘迫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积极性。

4.专业设置更新慢,培养与需求脱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作为高职院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学生日后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实践、重能力,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求有效契合。但是经过笔者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有些专业设置僵化、陈旧、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例如,一些农林类专业设置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设置、课程的讲授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如此培养出来的农林类专业学生与实际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匹配度低且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学有所获,却无法胜任专业相关工作,从而导致人才供给和基层农村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与策略

1.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投身乡村基层就业

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学历的高低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呈反比,也就是说,当前,基层就业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职大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动手能力强,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发展。为提升高职大学生热爱基层、投身基层、扎根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要强化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引导其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用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主阵地,发挥其就业育人的核心引领作用。研判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并详细解读大学生基层就业专项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确定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就业大讲堂、就业专题讲座、就业育人活动等,通过邀请乡村成功就业、创业的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其就业创业故事、宣传报道优秀校友乡村创业案例等系列活动,做好榜样引领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农村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看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机遇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广阔前景,让学生对乡村基层就业产生和城市就业一样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主动到乡村基层建功立业,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2.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其关键在于人才的引入,而这一切最终指向了乡村产业和其对就业群体的吸纳能力。前文已分析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可申报形式单一且就业人数非常有限,因此,农村基层企业就业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路径。当地政府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可以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大学生创业发展乡村特色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例如,某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主要是黄桃、苹果、梨等,为了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可以鼓励大学生到该村创办互联网+电商平台公司,实现第三产业升级。为扩容售卖水果的附加产品,可以招商引资进行水果的深加工,把黄桃、苹果、梨做成罐头、果汁、果脯等售卖,实现农产品第二产业的升级。此外,还可以依靠这些水果不同的花期和成熟季,发展乡村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大学生的基层就业岗位,也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3.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提升工作生活环境

国家为了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出台各种政策,给予各种就业、创业补助和优惠政策。但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就业过渡性人才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保障不足,工作生活环境差。为此,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要解决乡村道路交通不便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便利是缩短城乡时空距离的“最后一公里”。其次,要促进城乡教育、医疗融合,加强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支教、支医力度。城市教师、医生可以定期到农村义诊,对农村教师、医生定期进行培训、帮扶。第二,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娱乐器材的投放,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在努力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丰富乡村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多举措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改善就业环境,让基层就业大学生能够享受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其“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4.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有效衔接培养和需求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做好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增加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就业能力元素。此外,学校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可以从乡村振兴的维度设置相关专业,以终为始,进而开发、构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也可以将原来农学类相关课程及时进行更新、调整设置。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互联网+”“AI+”农业模式因子,打造与时俱进的相关课程,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进而提升学生所学课程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契合度,促使国家战略层面所需的乡村振兴人才能够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相关专业学生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从而高度匹配。

结  语

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当前我国的两大重点工作。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国家就业政策的一种主要体现形式,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农村基层就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虽然在当前的基层就业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但随着国家对就业和乡村振兴的高度关注和聚焦,以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升,相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融通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痛点、重点、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慧慧.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21.

[2]可文彤欣.基层就业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效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2):4-11.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12):8-22.

[6]骆文伟.高校引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创新——以海西高校“三支一扶”计划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0(8):104-107+110.

[7]李少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0(6):110-112.

[8]鲍志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12):15-16.

(杨丽军、刘鑫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