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体育教学在美术类院校公共必修课中的构建应用
——以足球课程为例
作者:张孟杰
发布时间:2025-05-20 17:11:49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建设高水平本科信息数字化教育和推进高校课堂创新改革的背景下,文章用教学实验方法,对美术类院校体育必修足球课程进行了实验与对照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线上线下体育教学全过程,从中探寻足球课程的优化标准,构建了教学设计,规划了混合式多元教学空间及时间环境,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类院校 足球课程 混合式体育教学 线上线下
西安美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项目,课程建设项目(B类),项目编号:2024KC008。
前 言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强化改革理念、推动课程创新、形成多元化的科学评价标准、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字化应用水平、高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新体系已迫在眉睫。
多数美术类院校的体育教学以传统式教学为主,教学形式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学情反馈成效一般。而混合式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不受局限,借助网络线上平台就能开展自主预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美术生,他们对数字图画和视觉产物等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及敏锐,可在混合式学习中增强学习互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凸显教学主体的个性化。
研究内容
1.教学理论与基础概念
高校应以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促进美术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运动锻炼意识,提升学院“1+1+1”的体育教学构建模式,实现“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方向与目标设定
(1)高阶性
本课程旨在全面提升美术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其体育锻炼的消极性问题,进一步拓宽足球课程理论范围,引导学生学习并巩固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实战水平。教师用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促进美术生自主学习,主动开展协作交流,发展高阶能力,并以测试数据评价教学效果和学情。
(2)创新性
本课程借助线上网络平台导入教学内容,提升美术生的自主性学习潜质,引导其课前预习理论知识,关注教学内容章节的要点难点;师生、生生之间可开展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线下,教师可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有效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3)挑战度
研究挑战难度设计,主要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在内的多级别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难度。此外,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全面评价美术生的学习质量及实效。
3.教学大纲内容与标准设定
根据现有学校体育必修课程教学大纲的设定,通过足球教学实验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高。理论课:简介足球运动发展概况、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技术方面:以颠、传、接、运等技巧为主。技能方面:重点掌握个人进攻技巧,并辅助教学实践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竞技水平,培养其个人、小组进攻体系战术的意识。身体素质方面:主要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学习及练习,两者紧密结合,循序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
4.教学过程与课程进度设定
实践全过程的设定与课程进度安排一致,将学生分为混合式实验组和传统式对照组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全过程设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1)实验组教学过程计划与实践
混合式体育教学足球课程由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授课形式构建,具体实践分为课前(布置、方向、初检)、课上(引导、再检、小结)、课下(终测、成果、总结)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线上+线下+线上的形式。课前,布置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课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线下小结;课下,对全体学生开展线上测试,以一定标准给学生划分成绩,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其在线上对教学进行评价与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整合文本、演示文稿、图片、3D动画等优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完善了评估管理与评价反馈机制,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这一举措充分契合美术生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特点,尊重专业学科特性,同时保障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全方位满足美术生的学习需求。
(2)对照组教学过程计划与实践
传统式体育教学足球课程均在线下实地完成授课,无线上网络平台介入教学。具体实践分为课前(布置、方向、初检)、课上(引导、再检、小结)、课下(终测、成果、总结)三个阶段。每堂课遵循体育实践授课四步骤,即开始、准备、基础、结束。教学方法为“示范→讲解→练习→纠错→再示范→再练习”。教学形式有设计主题、分组练习、多层次的组织手段、重复练习、实战比赛等。课下,按照教学进度及练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
5.教学评价的评分体系
(1)技术内容的标准及要求
足球技术测试包括脚背正面颠球、定点踢准、运球绕杆三项内容,为避免主观性评定,特邀请西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一线教师/教练员进行测试和技评评分。
(2)身体素质的标准及要求
在足球运动所具备的身体素质中,速度、力量和耐力是最为关键的三个方面,也是保证足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为准确参考评估标准,笔者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设计了三项测试:50米、立定跳远、1000米。两组学生的实测数据按标准进行评价,另还对美术生的足球理论学习和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做了调查研究。
(3)评价效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体系
体育必修课的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评,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够互评,有利于教师随时检测学情,收到学生的反馈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在线评价标准,学生需在在线平台上更充分地展现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观看相关课程视频、完成章节测试、上传课前的练习视频和展示材料,并发布帖子,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还要进行线上理论测试。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情况,对其进行评价。线下评价中,学生须提高课堂参与度,主动完成考勤记录,认真对待随堂测试,并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期末,将理论测试与技术技能实践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周期内的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分析
(1)理论知识及学习兴趣
本研究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关学生进行了体育学习及足球项目爱好兴趣的维度调查分析,分别进行了单独的样本T检,表1为结果分析。
在体育学习及足球项目爱好兴趣的维度上,两组学生的P值均在0.05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符合教学实验基本要求。但是,两组学生的有关数值均为中偏下水平。实验结束后,又对两组学生的足球理论知识进行了闭卷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足球理论知识有较大差异,见表2。由此可见,混合式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有帮助作用,教学效果明显。
(2)身体素质
从50米、立定跳远、1000米三个项目,对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表3得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体能数据差异不大,无显著性指标,身体素质三项测试评价P值均大于0.05。
(3)技术技能
在脚背正面颠球、定点踢准、运球绕杆三项技术技能测试中,两组学生无差别,具备实验研究的同质性条件,符合实验样本要求,学生的足球技术技能水平都处于同等层次。另有测试显现,两组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的技术能力尚可,大多数人都处于不及格边缘。由此可见,美术生大多都未曾接触过足球训练,也很少参与体育运动锻炼。
2.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分析
(1)理论知识及学习兴趣
根据实验后的比较,两组学生在教学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无差异,也就是说传统式体育教学与混合式体育教学的影响均不大。
另外,从表4可知,两组学生在自主性和关注度上存在诸多问题,并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对美术生上述几方面的提高是帮助的。在实验中,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成果比传统式体育教学的知识点多,也更加直观易懂。
(2)身体素质
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能进行了数据检测,对比结果如下: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速度与跳跃、耐力测试都较强于对照组,这表明了混合式体育教学能够充分调动美术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与质量。
(3)技术技能
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足球技术技能进行了数据检测,对比结果如下:
美术类院校体育必修足球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就是掌握基本技术,能够熟练运用技能,并进行实战。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颠、传、接、运技术为重中之重。从结果得出,三项测试数据都存在明显差异。
3.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分析研究
(1)学习兴趣及理论知识
对比实验前后可知,美术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性提高(P值<0.01),而自主性方面却无显著变量,原因为传统线下课堂的讲解氛围感较强,师生间互动紧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少,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
(2)身体素质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能无变量差异。
传统式体育教学主要学习、锻炼的路径是通过体育线下实践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技能熟练度。而足球课程的实践空间及时间有限,课堂中,教师主要讲授技术技能部分居多,对于身体素质及体能的练习与提高涉及较少。经过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些许提高,但效果显著性不高。
(3)技术技能
对比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技术技能数据(见表8)可知,在传统式体育教学中,美术生的脚背正面颠球技术得到了些许提高,但是效果一般,而运球绕杆、定点踢准两项技术的测试效果却有了提升。
教学实验结束之后,发现实验组学生的脚背正面颠球技术提高不明显,但运球绕杆和定点踢准的成绩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是因为混合式体育教学在线上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在线下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实践,所以效果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足球基本技术也有所提高,这是传统式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理论知识与学习兴趣方面
美术类院校混合式体育教学对美术生的足球理论水平、学习兴趣性、参与度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提高。实验组的理论成绩要优于对照组,并优化了教学质量,强化了教学成效,同时,学生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2)身体素质及体能方面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实验前后无太大差异。研究认为实验方法可能未刺激到测试主体,没有用更好更优的设计去引导、教育学生。另外,美术生平日的第二课堂体育锻炼不系统,没有足够时间接受教师的指导,很多学生疲于完成美术类专业课作业和项目创作,这也是影响测试评价重要的现实因素之一。
(3)技术技能方面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足球技术技能在多项测试中均有显著提高,而实验组的变量更高。虽说学生的脚背正面颠球成绩前后并无区别,是因为此项技术需多熟悉,受练习时长的影响,也符合运动记忆的逻辑性,后续学生可加强练习。
2.建议
(1)艺与体结合共融
在美术类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其他专业学科资源,跨领域建构体育“金课”,搭建以美促体、健与美的课程,即将体育运动和美术创作相融合,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助推美术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2)转变教学理念
为提高教学质量,美术类院校可引进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场景下的学习动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学生消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提升其体育学习兴趣,通过体育第二课堂、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运动习惯,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完善教学资源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教学能力,在遵循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美术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设计有思想、有内容、有意蕴的教学实践,并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建构适应美术类院校体育必修课程发展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学校相关领导也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给予教师大力支持,以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08-27)[2021-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
351887.html.
[2]杜宇峰、张孟杰,等.大学体育立体化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刘晓红,李松松,赵芹.“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4(16):56-59.
(张孟杰:西安美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