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积累了丰富的音乐作品,为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文章围绕陕西音乐作品的多样化形式、深厚性内涵与独特性审美价值等,系统分析了其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进一步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计划的角度,构建规范性与实效性的教育路径,以期为高校音乐教学创新与改革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大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陕西音乐作品  大学生  文化自信  教育价值  教育路径

本文系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与艺术呈现创新团队(西安音乐学院)资助成果;陕西省2023年度青年创新团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陕西音乐作品的当代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立项号:23JP158)。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国家、政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传统音乐、民俗音乐作为我国优秀文化形式,被公认为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而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文化传播者与践行者,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积极培养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音乐作品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多样化教育价值,值得业界展开深入研究与实践。

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优势特征

1.题材广泛

陕西的传统音乐渗透着各地域的独立性,在音乐本体及思想内涵上又具有统一性。音乐中具有独特鲜明的时代烙印,孕育出独特的红色基因音乐文化。陕西音乐作品在体裁上可以划分为山歌、号子、小调、儿歌等;曲调上分为小调、劳动号子、神汉曲、神曲、秧歌曲等;从内容分,则包括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革命类作品。

每一类音乐作品都表现出个性化的曲式特征、技术技巧、风格意蕴与情感思想。诸如广为流传的“信天游”也称为“小曲子”“顺天游”,属于陕北民间音乐中的一种,其形式灵活,每两个小句作为一个小节,上句主要是起兴作比,下句则是进行点题,后面有叠字、衬字,往往是即兴之作,表演过程中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呈现出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意蕴,传达出强烈的质朴、健康、深情之美。陕西信天游代表性曲目有《兰花花》《走西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哥放羊》《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等,展现了广大群众特殊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情感思想与价值诉求。

2.情感真挚

陕西音乐作品之所以长期流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原因之一在于其表达了人们真挚、质朴的情感思想,展现了人们的心声。

陕西音乐有表现艰苦生活的作品,诸如劳动号子里面的打夯号子、锄地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等,主要是群众在劳作过程中创作,作品内容反映了其艰苦的工作场景,但抑扬顿挫的节奏则有调动情绪、缓解疲劳的作用。陕西音乐作品还有抒发爱情、反映婚姻的作品,如信天游《兰花花》展现了年轻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表达出少男少女的真实心声。陕西音乐作品还有传说故事,如民间音乐《浪淘沙》讲述的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故事。另外,陕西音乐还有表现革命事迹、情感的作品,如《东方红》《张志英挺身向前走》《解放了的女人》等。

3.文化深厚

陕西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形式,由此决定了其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拥有突出优势。

第一,音乐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陕西璀璨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作品拥有丰富的题材形式,展现了生活、爱情、传说、革命等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曲式风格、旋律形式与意蕴效果。第二,音乐作品充分表现了陕西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各类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固定的曲式旋律、调式调性、技术形式,充分展现了陕西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性、审美性与抒情性。第三,音乐作品彰显了陕西群众惊人的历史智慧。广大群众根据真实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价值诉求创作音乐,很多作品是即兴创作出来的。第四,音乐作品传达出陕西群众坚韧不屈、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的精神。信天游、小调、酒歌、山歌、号子等民间音乐,虽然描述的是艰苦的生活与爱情的不易,但均透露出人们坚持生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乐观精神,传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4.便于传播

陕西音乐作品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如信天游《想情哥》,上下句对称,词句比兴,语言简单明了,尤其是加入了大量衬词,极大增强了音乐快感。陕西音乐作品的节奏抑扬顿挫,或轻快,表现出迅敏、激烈、轻快的意蕴效果;或舒缓,呈现出高亢、悠扬、深情的韵味,增强了音乐广泛的传播能力。

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

1.培养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是培养大学生认可特定文化形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领域的价值,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初级要求。民俗文化长期依附于传统社会环境而存在,当代大学生接触比较少,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空间隔离、认知模糊、情感疏离以及价值淡化的问题。陕西音乐作品作为一项兼具娱乐性、传情性、艺术性的表演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兴趣和理解深度,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陕西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娱乐价值,大学生训练和表演此类作品可以放松情绪、娱乐身心,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由此充分认识到音乐作品重要的娱乐价值,感受其在新时代环境下的独特功能。陕西音乐作品具有突出的传情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多样化作用,强化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陕西音乐作品还有艺术性特征,大学生可通过训练和表演此类作品,培养个人的音乐编排能力和表演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2.激发文化自豪感

文化自豪感主要是大学生对特定文化形式强烈的自豪感,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更高要求。陕西音乐作品发挥着激发学生文化自豪感的教育价值。

一是陕西音乐作品题材多样,技巧鲜明,情感真挚,由此所形成的民间音乐系统,可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陕西音乐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蓬勃发展之势,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二是陕西音乐作品虽然是广大群众创作和传承下来的,发挥着消遣娱乐的作用,但在曲式结构、表现内容、旋律调性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是当前民族音乐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学生在充分感受陕西音乐作品博大精深的艺术特征后,能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三是陕西音乐作品既可以描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也可以表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还可以展现对于党和国家的敬爱、赞美之情,潜移默化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吃苦耐劳、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的“真、善、美”品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陕西音乐作品及其背后人、事、情的崇敬心理,催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3.感悟文化生命力

文化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促使学生从另外一个层面感受特定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坚定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顺利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文化。陕西音乐作品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生命力的感悟。

从历史层面来说,陕西音乐作品被一批又一批的普通群众所欣赏、训练和表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拥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陕西音乐作品悠久性、持续性的传承过程,即便是曾屡遭战争、灾害,当地音乐仍然赓续不断,由此可充分领略到陕西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从现实层面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词作者、曲作家、表演艺术家积极调研、整理陕西音乐作品,推出了《黄土之恋》《走西口的哥哥快回来》《亲亲的二人台》等诸多极具时代性的音乐作品。这充分展现了陕西音乐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能力,不仅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环境的转变而消沉、没落,反而借助于新的词曲形式、媒介平台实现蓬勃发展,由此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陕西音乐作品文化生命力的感悟,催生强烈的文化自信意识。

4.催生文化使命感

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还必须落脚于坚定文化守正、创新、赓续、传承的崇高使命上,能够将个人对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转变成具体的文化推广与传承行为,通过个人力量来表达文化自信,助力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传承文脉,增强国家软实力。陕西音乐作品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可催生大学生推广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陕西音乐作品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深厚的情思内涵、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丰富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肯定陕西音乐作品文化价值,将其视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强调陕西音乐作品的现实作用,将其看作满足群众音乐审美、娱乐、传情的重要方式。学生会广泛展示、推送陕西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陕西音乐作品的研究、整理工作,挖掘其题材形式、艺术特征、核心内涵,进一步围绕当代群众的音乐审美与兴趣特征,用当代音乐创作的理念与技法推出更多具有强烈时代感、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音乐创作与表演能力,而且还能推动陕西音乐的传承,营造更加热烈、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

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

1.设置坚定文化自信导向的四项教育目标

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对此类任务的重视,导致音乐教学工作弱化了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便是设置以此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认同陕西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娱乐、审美、传情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可我国音乐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催生文化认同感。音乐教师要深入了解陕西音乐作品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厚的情感思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陕西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价值,潜移默化地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二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促使学生从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深厚的情思内涵、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丰富的功能作用中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既为拥有这样璀璨的音乐文化而自豪,也会因推广、宣传此类文化而自豪。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感受文化生命力,从历史传承与现实创新两个方面体会陕西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陕西音乐未来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充满信心。四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将宣传和推广陕西音乐作品、挖掘和整理民俗音乐资源、创作和表演优秀音乐作品作为个人的使命任务,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未来参加工作之后,都能够坚持此项工作,彰显自己的文化自信,推动陕西音乐的传承。

2.建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理论与技能教学工作的各项细节之中。当前,高校民俗音乐教育工作必须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态度,建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扎实推进陕西音乐作品教育工作,全面实现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四方面教育目标。

知识性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于陕西音乐作品产生背景、演变过程、形式特征、风格意蕴与核心内涵的教育,向学生详细描述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特征。音乐教师需要深挖陕西音乐的文化性、艺术性内涵,并由此进一步拓展至对陕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梳理,向学生详细介绍陕西民俗文化、音乐文化等知识。这样既可深化学生对于陕西音乐作品认知和理解的深度,为高质量、高效率地训练和表演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产生推广、宣传音乐文化的强烈动机。技能性教育内容则是体现在对于陕西音乐作品曲式特点、技术技巧、节奏韵律的教育,促使学生掌握陕西音乐作品的编排与表演技巧,能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技能性教育过程中对于陕西音乐作品的解读、处理和训练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其激发更强烈的推广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民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能力,巩固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3.选择以点带面的实操性与展演性教育方法

陕西音乐拥有丰富题材和海量作品,必须根据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的认知与理解特征,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和效率,顺利实现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以点带面的实操性与展演性教育方法。

“以点带面”是指音乐教师选择某一种或者是几种题材作为核心教学对象,再从中选择部分内涵深厚、技巧鲜明、便于传播且宣传价值突出的音乐作品建构教学内容,借此提高陕西音乐作品教育的针对性,避免“一刀切”教学所带来的对象不明确、内容不集中以及教学过程浅尝辄止的问题。但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地串联陕西民间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全面推进陕西音乐作品教学工作。

“实操性”是指音乐教师采用学生自学、课堂报告、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知识性教育工作,运用分组训练、主题汇报等方式进行技能性教育工作,并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学习质量和效率。“展演性”是指音乐教师在学期末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陕西音乐作品展演活动,也可以面向整个在校学生开展陕西音乐展演、竞赛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登台表演机会。

4.制订层层递进的模块化音乐教育计划

制订科学、系统的教育计划也是陕西音乐作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高校音乐教师可以着眼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经历,制订层层递进的模块化音乐教育计划。例如,在大一学年设定知识性的教育模块,围绕“以点带面”选择出来的某一种或者是几种题材设计更加细化的教育主题,建构与各个主题相契合的产生背景、演变过程、形式特征、风格意蕴、核心内涵等方面的模块内容。大二学年设定技能性的教育模块,根据从特定音乐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具体音乐作品设置模块主题,建构包括作品分析、技能训练、作品训练在内的模块内容。大三学年则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实操性教育模块,围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读、训练、表演乃至于编排陕西音乐作品的能力,设置相关主题和内容,在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其推广和传承文化的自信心。

结  语

坚定文化自信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陕西拥有璀璨的音乐文化,其具有题材广泛、情感真挚、内涵深厚、便于传播的特征,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可以培养文化认同感、激发文化自豪感、感悟文化生命力、催生文化使命感。高校音乐教师需率先设置坚定文化自信导向的四项教育目标,建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再选择以点带面的实操性与展演性教育方法,最后还要从宏观层面制订层层递进的模块化音乐教育计划,以扎实推进陕西音乐作品教育工作,发挥其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多样化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玲.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

[2]薛圣含.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中国音乐剧,2024(1):112-115.

[3]韩丽.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文化学刊,2024(2):205-208.

[4]郭佳俊.文化自信路径构建与音乐专业的实践融合探析[J].剧影月报,2023(6):116-117.

[5]冯晨.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探究[J].当代音乐,2024(3):28-30.

(吴桐: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