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科技大学网站,关中城市群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区域和突出的环境问题。厘清大气污染转化规律、阐明其污染形成原因,对于提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污染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庆彩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研究,近期围绕关中城市区域性大气污染规律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环境领域权威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研究成果的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均为陕西科技大学。

成果1:“Unexpected Changes in Occurrence and Sources of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PM2.5 Driven by the Clean Air Action over Xi’an, China”,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朱鑫,通讯作者为陈庆彩教授。

陈庆彩教授团队以西安市为例,从新污染物—棕碳的角度综合评估了过去数年间大气污染治理对空气质量改善的程度和作用规律,剖析了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进一步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证实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协同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的治理,对西安地区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然而,研究也指出当前对扬尘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控制仍然有限,同时区域联防联控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成果2:“Changes in Sour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Driven by Short-Term Air Pollution Controls in Megacity Xi’an, China”,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梓萌,通讯作者为陈庆彩教授和沙桐副教授。

这项研究基于陕西科技大学大气监测站观测研究并结合气象模型计算机模拟,探讨了人为管控对大气污染特征、来源及生成机制的影响。通过分离气象因素的影响,发现由于一次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关中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有机气溶胶浓度也降低了30%,但二次有机气溶胶控制有限。这是由于管控措施削弱了大气污染物对大气氧化剂的滴定效应,促进了大气氧化剂的生成,进而使得大气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增多。研究结果证明了当前大气污染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但也强调了对于二次有机气溶胶前驱物的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减缓大气污染。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