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波与感动中看见成长

早读课的争吵风波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青春期孩子的敏感与冲动。当小折与小徐各执一词时,我选择先退一步,想让她们学习自主沟通——这是成长中必需的课题。然而矛盾骤然升级时,楼道里巡查的年级领导及时介入,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多方合力才能织密守护之网。

一整天接待七八个家长的过程,如同一场耐心的拉锯战。调休日的浮躁氛围里,小薛的倔强请假成为压垮我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这个男孩喊出"不念了"时,我突然在他泛红的眼眶里看见自己初为人师的执拗——原来我们都曾用叛逆作铠甲,包裹着脆弱的自尊。

直到学习委员小冯悄悄塞来的爱心小纸条,让我在办公桌前溃不成军。"老师,您辛苦了,今天发生那么多事,您一定很难过,这对身体不好,要开心起来呦!”“老师,心疼您,我们知道您为了我们操碎了心。”......这些用彩笔写在便签上的话语,像春雨般轻轻撒在我满是疲惫的心田里。更触动我的是,在场的俩人——小薛和小南目睹这一切时,小薛原本倔强的肩膀渐渐耷拉下来,参与纠纷的小南写保证书的笔速也慢了许多——原来无需声嘶力竭的训导,一颗真诚的心就能让教育发生。

撒糖时刻的心灵共振

情感需要回应。第二天清晨,在路边摊挑选泡泡糖时,我忽然明白:教育需要仪式感,不是为了刻意营造氛围,而是为了让爱有迹可循、有来有回。当我在黑板上写下"我被润泽到了",当课件里闪过那些带着泪痕的小纸条,教室里忽然有了电流般的震颤——小薛深埋的头颅、同桌轻推他的肩膀、后排女生湿润的眼角,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秘密:原来我们都在渴望被看见。

抓起泡泡糖撒向教室的瞬间,此起彼伏的惊呼声里,我看见小薛第一次主动伸手接住糖果,又慌乱地塞进抽屉——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读懂了少年倔强外表下的柔软。当泡泡糖在孩子们口中鼓起晶莹的泡泡,那些昨日的争吵、倔强与眼泪,都化作了嘴角的甜。

课后整理讲台时,发现小薛的练习本里夹着半块没舍得吃的泡泡糖,旁边潦草写着:"老师,对不起"。没有落款,却比任何道歉都更有力量。原来教育最美的模样,就是当我们放下师长的身段,以心换心时,孩子们终将报之以心。

这两天的兵荒马乱,让我愈发懂得: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我们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用成人的智慧引方向,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都会成为心灵相遇的契机。

那些被小纸条温暖的瞬间,那些泡泡糖在空中划出的弧线,那个简短而有力的道歉,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老师与学生互相润泽、彼此照亮的旅程。当我们学会在冲突中寻找教育的温度,在疲惫中守护爱的初心,终会发现: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里,都藏着等待破土的春天。

愿我们永远记得: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芒,心中有慈悲。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征服,而是一场温柔的抵达。

作者单位:子长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