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过一部名为《妈妈的遥控器》的台湾电视剧,剧情奇幻又引人深思。剧中的小伟某天惊觉“为何每天都是星期三”,原来是母亲江太太手握一个神奇的遥控器,能将时间倒退回星期三。只因儿子撒谎,江太太便想借此逼儿子主动认错。只要小伟不承认,便会永远被困在循环的星期三中。后来小伟早恋,江太太发现后,再次用遥控器让时光倒流,致使女友对小伟的态度重回陌生。深陷星期三魔咒的小伟崩溃至极,甚至企图自杀。可母亲又一次用遥控器让时间回溯,让小伟“求死不能”。最终,小伟无奈屈服,选择听话。

在现实世界中,虽不存在这般魔幻的遥控器,但这个故事却精准地戳中了许多家庭的痛点。因为不少父母,正以各种方式充当着“遥控器掌控者”,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

从本质上讲,控制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爱则截然不同,爱是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控制表现为“听我的,否则你就是错的”,而爱则是助力对方“成为你自己”。控制的手段,无非威逼利诱,目标直指“让对方听我的”,尽显自私本质;而爱则是无私的给予与奉献。

然而,爱与控制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二者可能仅在程度与方式上存在差异。原本无私的爱,一旦过度,便极有可能沦为控制。前几日,我要求五岁的女儿多完成一页练习,没想到女儿却对我说:“爸爸,我觉得你在控制我。”那一刻,我无比震惊,难以想象这样的话竟出自一个五岁孩童之口。但同时,我又深感庆幸,庆幸女儿面对压迫懂得表达抗议,而非选择默默退让与忍耐。毕竟,若孩子面对控制一味退让,负面情绪必将不断淤积。正如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便孩子未出现极端的反抗行为,其身心也可能会通过生病等方式表达抗议。

还有不少父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心想要证明“孩子是错的”。当孩子“不听话”时,更是夸大事件的恶劣程度,打着“不要骄傲”“你得改正”“你得努力”的旗号,实则只为证明“我(父母)是对的”,从而实现“要听我(父母)的”这一目的,最终以“拯救者”的姿态肆意操控孩子的人生。我的一位朋友,婚后与妻子搬出去居住。可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念叨:“不行吧,生活搞不定吧!”甚至诋毁儿媳,肆意干预他们的生活。最终,这段婚姻不到两年便宣告终结。这位母亲便是典型的控制者,不断攻击儿子的生活,试图证明没有自己的帮衬,儿子的日子就会过得一团糟,进而将儿子牢牢掌控在自己身边,实在可悲。要知道,世间唯有父母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为人父母,应当学会的是如何体面地与孩子分离,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那些试图控制他人的人,本质上是无法掌控自身焦虑情绪的可怜人。他们应当学会放手,自我救赎。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爱绝非控制,恰恰相反,爱是勇敢放手,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放手,意味着接纳与信任,是对人性与自然规律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让我们勇敢地拒绝控制,坚定地做自己,或许过程会充满疼痛,但结果一定精彩绝伦。

作者单位:清华附中湾区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