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咸阳市教育局委派我负责陕西省精品(国家)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项目。那一刻,兴奋与忐忑交织在心头。一方面,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深化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团队紧密协作、达成高度共识、高效执行且贯彻到底。然而,秉持着“青年教师当敢闯敢拼”的信念,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份艰巨的使命。

一、精研覃思,穷究课程理念奥义

做好精品课程的核心在理念要“精”,其本原是回归教材、立足学生、扎根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内容涉及诸多领域。作为“领头羊”,我得先理清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于是,我开始逐册、逐课研读教材,遇及生活常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等内容时,为了增强教学的自信力和吸引力,便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我找来蒋廷黻、陈旭麓、徐中约等名家的相关论著进行研读。此外,我还将课堂中德育教学的突破点、矛盾点和落脚点等一系列问题整理成一条清晰的“线”,再围绕这根“线”设计问题、活动和评价等。

之后,我将自己研读教材的这条“正道”分享给项目组的同伴,有老师说:“我们手头也有很多精品教案,不能在挑选比较之后,选最优者加以改进吗?”对此,我予以否定。首先,精品课程总得有“自己的东西”,优化组合是一条捷径,但杂乱无章,难以凸显自己的教学理念;再者,若只是照搬照套或简单组合“别人的东西”,老师很可能成为“他者”教学理念的“提线木偶”,课堂便很容易变得“华而不实”;最后,我坚信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是“不歪”,只要走在“正道”上,慢点、累点又何妨?

经过两个月的自我锤炼,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123思政课教学法”。具体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做到“一个突出、两个关注、三个必须”,其中,“一个突出”指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两个关注”指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指课堂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是生动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人人都留意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愿意分享、愿意合作。最终,我们要打造“亲”(内容亲近生活、学生亲近课堂、教师亲近学生)、“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的小学思政课堂。

二、守正拓新,擘画课程结构宏图

2021年6月,在长武县教研室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与信任下,我着手组建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小组。为打造一支具备强大领导力、凝聚力、内驱力、教研力、执行力与影响力的团队,我综合考量了学校教师的专业背景、身心状况、教学经验与个人意愿,精心草拟了一份小组成员名单,并呈递给校长。校长当即批准,并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要打造省级精品课程并非易事!你有任何需求,尽管提。学校能做到的,绝不推诿。”校长的果断决策与殷切期望,让我信心倍增。

精品课程建设得有精的“理念”,也得有好的“结构”。若按照教材体系搭建,那么每册书最少要设计10节课,但这个思路并不可取。因为客观来说,时间、人力等都不允许;主观来说,这个传统的思路虽然能体现出课程理念和梯度意识,但是落在一线教师(受众者)身上,他们可能会将其当作现成资源加以利用,并不能达到转变观念、改善课堂的目的。经过几番调查论证,我们团队就搭建课程结构达成了共识,要坚持守正创新,既基于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形成一套实事求是、匠心独具、服务教师的课程结构。

最终,我们团队从“小学语文基于文体的阅读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中找到了灵感,将十二册教材内容按学科素养划分为三类,每类下细分几种课型,每种课型形成具有可复制性、可操作性的活动设计流程。不管哪种课型流程,我们始终坚持“四个指向”:指向课程目标,把德育目标放在首位;指向要素功能,把编写意图把握清楚;指向学本课堂,把儿童生活融入其中;指向学科定位,把培根铸魂铭记在心。据此,我们根据课型,从小学低、中、高三段各选取若干课例进行精读细研,实现了课程核心理念、教材整体梯度、教师参考价值三者的和谐统一。

在啃下“精品课程如何架构”这块“硬骨头”的过程中,我如痴如醉,日夜思考,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种对真理的痴迷与探寻,犹如在苦涩中寻觅甘甜,唯有历经艰辛,方能收获长久的回甘。

三、奋楫筑梦,深省课程炼成真章

在顶层设计、顶格部署、高位推动等基础工作一一确定后,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就有了底气。例如,针对“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我围绕“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编排,为拓宽学生视野,设计了“世界东方”教学板块;为让学生深切感受“美丽中国”,引入了“人文陕西”“德善咸阳”“秦陇门户”三个板块,并展示了陕西省五个不同地市的地图。学生们在自主探究这五幅地图的过程中,脚踩黄土、放眼全国,感受祖国的山川河流。在课堂总结时,我再次集中呈现五幅地图,学生们心中涌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们不由得赞叹:“老师,我们咸阳是中国的大地原点!”“我脚下的黄土是中国的领土!”“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这样的思政课堂导之无形、启之无声,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记得有一次,团队成员放弃暑假休息时间,与我一起交流切磋。我们在宁静的校园里,建立了“导师制”“师徒制”“分组制”,对每一节课进行细致研讨,确保每节课都达到高质量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历经艰辛,但也收获满满。当一节又一节精品课程在课堂上得以实践,我内心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来自学生!我们忘不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深情地分享“半条被子”“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并从小故事中领悟“长征精神”;我们忘不了让孩子们亲自品尝冻土豆后,他们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惧困难、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有了深切感受;我们忘不了把语文课文《小岛》引入课堂,讲述祁发宝、陈祥榕等五位英雄为国戍边的事迹时,孩子们被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所打动,潸然泪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团队深刻体会到,思政课程设计要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方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切口,意味着载体小巧、方式新颖、方法灵活,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精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丰富的理论。教师要善于挖掘形象、立体、生动的事例,运用辩证、创新、系统的思维讲文化、谈人性、论哲理。

我们不仅要抓好思政学科,也要做实学科思政。育人是首要任务,教学是辅助手段;成人先于成才,教育引领教学。思政之于课程,恰似盐融入水中,只有将思政巧妙地融入课程,才能赋予课程生命力。我们深知,没有盐的汤淡而无味,缺乏思政的课程教学则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甚至可能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产生割裂、冲突。

此外,思政教育在于匠心设计,也在于有效力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我们对学生释放善意,学生也会回以温暖;我们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的小脑瓜也会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积极探索;我们的板书、批语一丝不苟,学生写字也会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我们待人接物谦逊和善,孩子也便学会了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就是道德的楷模和标尺,就是猎猎作响的鲜艳旗帜。

2021年11月,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反馈研讨与修改完善,我们最终确定了理念架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反思综述等一系列成果内容,并报送省厅审定。2022年4月,传来喜讯,我们团队负责的陕西省精品(国家)课程成功通过审核,成为全省当届唯一通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捧着这份沉甸甸的证书,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身处渭北高原山区、默默无名的教师,不仅成功打造出一批精品课程,还练就了一颗铸魂育人的坚定之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恒大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