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还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强调教育部门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作。

一、成立“教联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教育主体各自履行教育职责,但仅有家校社各自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三方教育主体协同合作。

一直以来,家校社的合作问题不仅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教育问题,还是各教育主体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为了让家校社三方履行好各自的教育责任,在学校这一重要的教育主体之外,很多地方都在加大家长层面的“家委会”及社会层面的“社委会”的建设。通过努力,家委会及社委会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家校社三方的联动却仍未取得社会期待的教育效果。

由于缺少联接家校社三方的教育责任主体,尽管家校社三方都很努力,但不一定能够达到“1+1+1=3”或者“1+1+1>3”的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导致“1+1+1<3”,正如人们常用“5+2=0”来形容家庭教育乏力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当家校社之间缺少一个让三方教育主体产生教育合力的主体时,家校社协同育人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难以走向深入。如何让家校社三方的教育合作走向深入?成立“教联体”很有必要。

20250428105821164-95-dbb46.png

目前,家校社三方都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每个教育主体都期待与另外两个教育主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但在缺少“教联体”时,这一期待难以变为现实。“教联体”成立后,三方教育主体会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联体”中,并通过“教联体”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孩子成长。因此,成立“教联体”具有可行性。

二、“教联体”在哪联?

《方案》发布后,“教联体”建设将成为近年来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各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将在政府的统筹部署下,成立以学校为圆心的各类“教联体”。成立“教联体”并不是一件难事,有建设目标、有办公场所、有各方代表,便可挂牌成立“教联体”。但是,要让“教联体”真正把三方教育主体“联为一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的应是以学校为圆心的“教联体”在哪里联的问题。

每所学校都应该设置一个由家校社三方代表组成的“教联体”,并为其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值得注意的是,“教联体”的工作不能以办公室里的研讨为主,而应深入到现实情境中,“联”在教育的需求处。

与家庭教育“联”。如何挖掘并利用好家长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对教育有深度思考,且有较高家庭教育能力的家长并不是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愿意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分享给他人。学校可以通过“教联体”,让他们在自己家里组织家庭教育现场观摩活动,让部分家长代表身临其境地感受别人的家庭教育氛围,了解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育人能力。

与课堂教学“联”。课堂教学虽然通常在教室里开展,但教学资源不应局限于教科书,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如果邀请民警进课堂,以亲身经历为学生讲解相关法治常识,其教育效果一定比教师解读教材要好得多。再比如,在讲解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欣赏”部分时,可以邀请作家协会的成员,或者经常发表文学作品的学生家长,给学生们讲讲文学以及自己的写作之路,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20250428105821166-48-db1e5.png

与社会大课堂“联”。社会,是一个广域的空间,也是育人的大课堂,“教联体”成员中必须要有社会代表,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教育场馆的工作人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代表、街道或社区的工作人员等。这些社会代表加入“教联体”,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而是社会组织。学校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他们在校内通过讲座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把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例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科技馆上科学课、在博物馆上历史课、在街道或社区上劳动课等。只有将社会与学校联成一个“大课堂”,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联体”如何联?

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都有独到的经验和资源,成立“教联体”后,三方教育主体能深度交流、借鉴,通过共谋、共建、共治、共享,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共赢。但由于各校及各地的教育实际不同,成立什么样的“教联体”?如何联接家校社三方?针对这些“教联体”建设的根本问题,目前并无可供借鉴的模版,还需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三个途径,在因地制宜中积极探索。

联责任,用统一的育人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教联体”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联体”的有效运转,则需要家校社三方统一育人目标。如果违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赛道上,用同一个目标去培养,那么势必会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学习潜力和基础都不太好的孩子去考名校,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盲目地比较等,这样会导致很多孩子由于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而失去自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建立“教联体”,有助于强化教育目标,目标明确了,各教育主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也就明确了。

联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将主动融入学校教育。《方案》是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因此,这十七个部门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联体的责任主体。届时,主动对接、融入学校教育就成了十七个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有利于改变以往学校教育在主动寻求社会教育资源支持时顾虑太多或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大的局面。隶属于这十七个部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体育场馆、街道及社区、企业等,都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质量及教育格局也会随之提高。

联空间,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是“教联体”的中枢,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育不能仅仅在校园里实施,而应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来,向家庭和社会延伸。教育空间的联接必然会促进教育内容的联接,进而会促进各教育主体职责的联接。

“教联体”的成立是趋势,也是必然。“教联体”建设的初衷并不只是为了教育三方的代表组合在一起交流或探讨教育问题,只有切实以国家教育发展大计为本,将三方教育主体高质量地“联”成“一体”,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