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地区教师数字素养的调研报告
作者:冯 军
发布时间:2025-04-28 10:53:04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关键元素,承担着培养数字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2023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表述,为实践探索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经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仍存在数字技术知识不全面、教学优化和创新应用不够、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分析不力、专业能力增长缓慢等不足之处,亟须开展靶向培训,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本期选登的调研报告,通过科学的测评体系,准确把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与需求,从多角度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路径参考。
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公布了由数字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等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内容。我们结合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及学校提供的客观因素设计了问卷,并根据教师数字素养的相关结构框架进行了访谈,开展了相关调查。经过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了陕西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及相关要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师数字素养》发布的重要意义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于2017年发布了《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的评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该框架涵盖教育者数字素养的6个领域、22种能力。2017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颁布了新版本的教育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基于教师所处的角色提出了合理的技术能力标准。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引导教师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狭义的范围内跳了出来,在更大、更加全面的视角下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审视。
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不只是为了让教师上好课,更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全面适应智能化时代,更加从容地应对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各项挑战。《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发布,不仅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还是数字化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需求。该标准为数字时代背景下未来卓越教师的素养发展提供了方向,对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界同仁持续关注。
二、中学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概况
为调查陕西地区中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情况,我们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的指标为依据,结合教师自身的因素及学校情况进行开放性访谈。之后,我们根据访谈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的五点计分法对每个题目进行评估,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从三个层次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的部分问题也涉及教师的基本属性、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等方面。在问卷设计完成后,我们先在小范围内对问卷进行了两次测试,检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1(高于0.8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KMO值为0.921,表明问卷的效度较好;每个试题的共同度均高于0.4,体现出问卷在测量潜在构念方面具有较好的聚合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中的问题与所测构念具有相关性。最终,形成一份由26个主要问题组成的关于教师数字素养的问卷,面向陕西地区的863位教师展开调查,关中、陕南和陕北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师均有参与。根据安排,我们在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安康市各选择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和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开展问卷调查,在其他地区则选择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开展问卷调查,其中西安地区参与教师为359人、咸阳地区参与教师为167人、渭南地区参与教师为143人、榆林地区参与教师为68人、延安地区参与教师为53人、安康地区参与教师为51人、铜川地区参与教师为9人、汉中地区参与教师为6人、商洛地区参与教师为4人、宝鸡地区参与教师为3人。
三、中学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结果
1.环境因素和教师数字素养的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较为重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教学环境基本能满足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比例超过98%,学校定期举行教师信息技术提升活动的比例超过98%,这表明教师群体普遍认为,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高、教学基础设施较完善。国家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和数字校园工程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尽管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以及为教师提供的数字化教育培训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
方差分析显示,环境因素对教师数字素养的五个一级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1)。为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对西安地区、榆林地区、咸阳地区、渭南地区的14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学校给教师提供的数字化环境和信息化活动是影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在环境建设方面,有校本资源平台、在线评课系统、学科数字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在信息化活动方面,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主题活动、教育局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密切关注环境因素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影响,在今后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和提升活动时,应注重对教师数字化教学应用技术的培训,加大对信息化赛教活动的支持力度,切实缩小地区的环境差异给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2.教师个人因素与教师数字素养的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学历、学科等个人因素与教师数字素养的程度相关性较低,但年龄、资历等因素会对教师数字素养程度产生影响。
我们针对教师职称开展回归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系数的前三项分别为法治道德规范、数字化意志、数字化教学设计。具体而言,职称越高,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数字化意志和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越强。而职称越低,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意愿越强烈、数字化教学实施能力越强。
因此,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创新型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使教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
3.教师数字素养的权重分析。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权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级指标的权重的顺序是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数字社会责任,从排序中可以得出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应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新技术,教师数字素养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学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培训模式,构建多层次培训框架,着重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帮助教师熟悉各类数字平台和技术,促使教师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落实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
本文系2022年度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SJS2022RZ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