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作者:蔡莹
发布时间:2025-04-26 11:25:4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2.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3.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美德。
教学重难点:
1.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重点)
2.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在学习中,是选择主动完成作业、积极探索知识,还是选择偷懒、逃避困难;在与同学相处时,是选择友善互助,还是选择冷漠对待。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面临的“为” 与 “不为” 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一起探寻其中的智慧,学会如何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任务一:略读——理思路
白板展示问题:
1. 这篇文章老师很喜欢,于是将这篇文章誊抄了下来,大家比较一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默读——给学生时间默读,且强调易错字音字形)
2. 删除的段落和句子为什么要保留?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分析并说明理由。
预设:
1.学生明确:少了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和第七段的第一句(明确关系,大都是举例和表述观点的句子)
2.学生:少了第二段
师:老师就想删掉第二段可以吗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学生:第二段内容上“应该”是判断为与不为的标准,结构上引出下文。
第四段:紧承第三段,用让不让座的事例来论证小善小恶。
第五段:用历史上文天祥被虏却高赋正气歌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善大恶。
师:老师想把四五段顺序换一下可以吗?
学生:不行——因为第四段是从让座不让座的小善小恶可以看出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第五段是从文天祥从容就义还是屈膝投敌的选择看出大善大恶对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影响。
第六段第一句不能删因为紧承四五段,使行文思路更严谨。
第七段第一句为什么不能删:第六段写区别,第七段写联系,第七段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小结:所以从我们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虽短小精悍,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请大家一起齐读阅读提示(“作者先强调……观点鲜明。”这一句)
读完之后,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善与恶呢?
任务二:深思——明善恶
1.仿照第4段,请给本段再写一个小善、小恶的事例。
2.仿照第5段,请给本段补写一个“大恶”的事例。
预设:
根据学生生成情况,如:第四段注意学生仿写格式,内容是否形成对比,有没有加上评价(议论性)。
若学生在“大恶”事例上举例不准确,白板展示一个“大恶”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至于大恶之例,南宋权相秦桧可为典型。当国家危亡之际,他本可力主抗金、匡扶社稷,却为私利勾结外敌,以莫须有之罪陷害忠良岳飞。若他稍有良知,纵不敢直言进谏,亦可保持缄默,不至遗臭万年。然其为一己权欲,不惜残害国之栋梁,致使北伐功败垂成,百姓复陷水火。至今西湖岳王庙前,铁铸跪像仍遭世人唾弃,正警示后人:卖国求荣者,终将被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结:通过理解文章补充事例,我们能够“明善恶”“辨是非”,这也归功于季羡林先生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任务三:精读——析语言
白板展示:
1.试比较分析两段语言文字,对比感受季羡林先生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根据学生学情,可标注出口语化的语句)
文天祥,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面对元军的铁蹄,他毅然投身抗元斗争。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被押解途中,写下了千古绝唱《过零丁洋》《正气歌》。1283年,文天祥从容就义,以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其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永载史册,为后世所敬仰。(男女生读)
2.请同学们补充完整括号里面的内容,体会季羡林先生的语言风格。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 )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 )就是小恶。
预设
1.口语化,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2.简明扼要(一想就知道的内容省略未写),语言明白如话。
(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分组再填空,仿佛在对话,再加入“有为”“有不为”,进行语言训练,体会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特点)
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理清作者严谨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了解什么是大小善大小恶,知道了什么有为什么有不为,希望大家做一个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的优秀学子。老师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了一首诗,请大家齐读:
思路严谨文自清,字字分明见匠心。
质朴无华言如玉,平淡之中显真情。
善无大小皆可为,点滴汇聚成江河。
恶无大小皆当戒,一念之差毁终身。
季老写这篇文章时已90岁高龄,面对他的号召,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用实际行动不负季老的谆谆教诲。
板书:
作业布置:
小练笔:结合下面所给的三个场景(也可自己设置场景),以对比形式完成小练笔。
在课堂上,面对( )的小善我们要有为,面对( )的小恶我们有不为;在升旗仪式中,面对( )要有为,面对( )有不为;在网络世界中,面对( )要有为,面对( )有不为。
(提示学生:加粗部分有递进关系,注意场景选择要符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