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陕西省政协召开“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口协商座谈会,多位政协委员、与会专家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谈心声、出点子。

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会长周苏鹏指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筛查监测虽有成效,但仍存在不足。测评筛查方面,现有模型对学生个性特质及成长环境等综合因素评估不足;预警反馈机制不健全,存在“重测评、轻反馈”现象;个案管理权责模糊,一线教师职责边界不清。

“家庭层面上,部分家长对心理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矫情’‘叛逆’,忽视疾病的严重性。”西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雪艳补充道,“学校层面上,部分教师易将心理异常简单归为‘学习压力’,缺乏专业识别能力;社会层面上,公众对心理疾病存在污名化倾向,康复期青少年易被贴上‘不稳定’‘危险’标签,不利于其融入社会。”

针对现存问题,与会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鹤建议,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编制纳入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建立动态补充机制,并纳入政府督导考核;创新“1+N”岗位(“1”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N”包括班主任协同岗、学科渗透岗、家校联络岗)协同模式,明确专职教师与班主任等岗位的职责。建设五大主题资源库,包括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库、心理危机干预工具包、心理健康数字课程资源库、心理测评数据库和家校协同教育资源包。

周苏鹏则聚焦心理健康筛查监测体系的完善。他建议优化测评筛查,增加综合筛查维度,提高测评信效度;加强预警反馈,规范异常情况预警程序;界定工作责任,明确校内外干预边界,建立校内分工与免责机制;抓好常态跟踪,建立信息共享与区域性个案管理中心,对干预个案进行长期随访。

此次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加强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