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明礼仪、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已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价值

教育部在发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实现两个转向:一是从“知识传授”转向“素质培养”;二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和人文素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仁爱、公正、诚信、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法治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道德模范和法治实践案例,让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法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念。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素材。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涵养道德与法治的宝藏,如在教学“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汉字、中华礼仪、传统文化来讲授,一方面通过故事教学,讲述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向小学生传递谦让、孝顺等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古诗词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引导小学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进行讲授,通过读古诗、猜节日、说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和习俗,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思想如消费主义、泛娱乐化思潮等不断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着用物质优越来证明文化优越的问题,即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孕育的文化就代表着发达文化,这无疑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影响。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如在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入尊老敬长、诲幼友弟、谦逊克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礼仪知识和传统价值观,为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此外,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0250424155205978-36-6b3b7.png

三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创设,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视听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视听教具和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抽象的课堂知识具象化,生动直观地展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踊跃参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的创意手工展现给学生,如灯笼、对联等,让学生沉浸其中,加强节日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如在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知道公共场所应该具备的文明礼仪,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在互动中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时事热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和月面着陆器“揽月”,向学生讲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及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问题。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将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结合。同时,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为着力点,坚持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因此,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教育局及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

二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这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利用教育影像展现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三是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引导功能,构筑“三教”相融合的道德培养网络,形成三个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置,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后延,而学校则发挥着链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三者共同构筑了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育共同体。如在学习“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单元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家庭游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认识。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道德、文明礼仪以及法律知识的兴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能让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融合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种融合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