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已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语文教学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深入分析合作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突破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极具挑战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在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给予学生精细化指导,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全方位地梳理教材内容,制订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以《题西林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欣赏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该诗的理解,自主攻克学习难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合理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分析和判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合理分组提供依据。

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分组,可以将学习能力、兴趣等比较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来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堂学习任务,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的人数。一般来说,小组人数应控制在3~5人,一旦超出范围,学生便会缺少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通过科学分组,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优化合作学习的科学路径,才能助推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三、发挥任务驱动作用

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是合作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剖析课堂问题,进而提升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一同探索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观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深刻涵义,如“通过阅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组内交流。由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往往会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身为教学的组织者,也要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课文各段落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在共同交流、共同思考、共同实践的过程中,交流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起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职责,将合作学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