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大学,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专业各异,却因共同的信念汇聚在一起,以青春之声传递“交通强国”的梦想。他们,组成了公路交通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协会。依托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这群年轻人投身公路交通科普讲解,展现行业发展历程,传播科技创新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与交通文化,用实际行动传承“两路”精神,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用心科普,讲好“交通报国”生动实践

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东北姑娘张敔婷从家乡的除雪困难说起,生动地讲述了“自融雪路面”这项交通技术的故事,“这项‘黑科技’在我的家乡吉林长春已‘生根发芽’,这是2021年拍摄于长春市高速路上的视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自融雪路面效果显著……一直以来,人类都是被雪追着跑,而有了自融雪路面,即使遭遇极端天气,我们也能从容应对……”凭借生动的讲解,张敔婷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二等奖。

在张敔婷看来,科普讲解需兼顾科学性与吸引力。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她的每句话以及每个动作、表情、语气都会反复排练上百次。“讲解更像是答辩,你跟听众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他可以随时打断你,问其他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随机出现的提问,我们在准备阶段就需要涉猎更多的内容,做更丰富的储备。”

除技术讲解外,文化传播与精神传承也是科普的重要使命,讲解员是科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接待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专家组时,代瑜讲解“丝绸之路”展区,当向外国友人介绍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时,她深感自己是中华文化使者,长安大学成为展示中国科技与文化的窗口。

如果不使用语言,要如何做一场生动的科普讲解?这个问题,张敔婷和代瑜深有感触。她们曾经为西安市盲哑学校的孩子们做过讲解。为了迎接这群特殊的参观者,她们提前学习了手语、参加了讲解培训。在讲解过程中,每到一个展区,她们会先描述当前所处的场景和面前的展品,引导孩子们触摸路面或桥梁的模型,用声音和想象塑造一个丰富生动的交通世界。为了更便于理解,讲解员们有时要将一个内容重复三到五次,加上孩子们满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让这场讲解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情让张敔婷和代瑜深受触动,也让代瑜对讲解员这个身份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科普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并非易事。据指导教师张晓航介绍,新成员加入后要接受语言表达、讲解稿撰写、仪容仪表等一对一培训,需撰写打磨约4万字讲解稿,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才能上岗。上岗前,讲解员会学习大量的交通专业知识,不懂就请教老师,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依托馆内丰富的展陈,他们会针对不同人群编撰5类20余万字的特色讲解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深入了解公路交通发展史、“两路”精神,以及长安大学人服务交通强国的事迹。截至目前,社团承担博物馆90%的讲解接待工作,接待超14000人次,为交通知识与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川藏、青藏公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到港珠澳大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交通馆的志愿讲解员们始终以讲好交通故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为使命,传递着“交通强国,科技兴国”的青春之声。

走进一线,在实践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随着交通科技发展,科普形式不断丰富。交通博物馆志愿者主动“走出去”,走进工程一线,对话大国工程建设者,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拍摄制作科普视频,讲述新时代交通故事,展现交通人的创新奉献。

2024年4月,讲解员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广州、珠海、中山等地开展了一次湾区特大桥调研之旅,聚焦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跨海集群工程,开展科普研学。

调研期间,团队深入了解了路面新型材料、风洞及桥梁抗风等方面的创新科技,积累了35000余字的文字稿素材和近900分钟的视频素材。在此基础上,成员们剪辑制作了《走进风洞》系列视频,直观展示了桥梁抗风与风洞试验的发展,聚焦虎门大桥、深中通道、香山大桥等工程实践,以对话工程师、实拍画面、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详细科普了桥梁风洞试验知识。系列视频《走进风洞——探究桥梁抗风的奥秘》入选“中国公路学会年度最受欢迎的公路科普作品”,并在2024年西安市未央区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周等活动中展示。

在公路交通博物馆的支持下,团队志愿者不断探索新的科普形式,参与制作了《筚路蓝缕通天路》《起而行之,笃行不怠》等思政微视频、《走进隧道》《港珠澳与白海豚》等科普公益视频、《会思考的绿波》《自融雪技术:给路面贴上长效暖宝宝》《风洞实验室:吹出来的桥梁新科技》等30余堂科普精品课堂等,以青年视角生动展示了我国交通科技的发展。

调研经历改变了团队成员的认知。来自福建的李金军,虽从小接触桥梁,在博物馆也时常会见到桥梁模型,但当他亲眼见到港珠澳大桥时,仍被其规模所震撼:“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桥梁建造技术已经这么先进。”

而代瑜是在一个黄昏爬上了香山大桥桥塔的脚手架。从70米高空向远方望去,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倒映着夕阳,看着身旁的交通建设者,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那一刻,我感觉他们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觉得做一名交通工程师真好,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我从来没有这么认同和喜欢过这个行业。”

在深中通道建设一线,代瑜和李金军幸运地采访了1984级校友、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来。杨东来所在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深中通道的部分桥面铺装工作。在伶仃洋大桥上,杨东来带着成员们俯身触摸他们正在铺设的环氧沥青路面,告诉他们:“做交通工程师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我们这个行业是要负责任的。”代瑜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交通工程师的使命和担当。

实践育人,培养交通强国建设生力军

在科普过程中,讲解员自身也实现了蜕变。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作为思政、劳动实践、科技文化教育前沿阵地,秉承“传承与创新贯通、理论与实践融通、科技与文化联通”的理念,坚持实践育人、以文化人。挖掘“科学家精神”“两路”精神等行业文化,培养出一批有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知识和科普技能的优秀讲解员。

一次又一次的科普讲解不仅加深了讲解员们对交通领域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将“两路”精神与“交通报国”使命意识扎根在他们心里。正如博物馆馆长李加武教授所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科技变成文化。我们不仅仅是在这里向大家科普技术,更多的是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传播精神。”

“何年全国成秦道,处处人吟大路歌。”每一次走进交通博物馆时,张敔婷都会在一楼的展板上见到这句话。这是国歌作词人田汉给长安大学教授彭树德的赠诗,描述着一代代交通人对于交通行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一次次的讲解中,张敔婷对于“两路”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在讲解过程中,会讲述一代代交通人特别是长大交通人怀揣美好愿景、服务国家交通行业建设发展的故事,这种延续性让我感到,‘两路’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区域、一个时代,而是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这种精神也成了长安大学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密码。作为新一代的长大学子,我们也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学好专业本领,为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交通馆日常科普讲解,到参加讲解比赛,再到线上科普课堂,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逐渐向内融入讲解员的个人成长。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李金军来说,讲解工作让他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有助于他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志愿讲解培养了我对交通行业的热爱,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我将继续在交通行业工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非常感谢交通馆,因为它对我有着知遇之恩。”代瑜说。从带着盲哑学校的孩子们打破视觉和听力的束缚去触摸科学,到如同文化使者般在长安大学这个窗口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再到港珠澳大桥、伶仃洋大桥上的那份震撼与使命感……这些经历深深感染着代瑜,让她对“交通人”这一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认为‘交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要想去,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爬上香山大桥脚手架的那一刻,“交通”对她而言不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将继续在交通宣传这条道路上前行,讲好‘交通强国’的故事,做好‘交通报国’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