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舟,渡语文之河
——听顾之川教授讲座有感
作者:胡卉
发布时间:2025-04-23 19:45:5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语文教育的长河中,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育人的桥梁。顾之川先生提出的"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的理念,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教学的深层路径。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我们既能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
一、文本细读:在语言的褶皱里触摸生命
顾之川先生强调"教材是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语言的精妙。如《背影》中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动作描写,看似平实却饱含深情。通过分析"蹒跚""探身"等动词,学生能感受到父亲年老体衰却坚持为儿子买橘子的舐犊之情。这种细读不仅是对语言的品味,更是对人性的洞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细腻笔触描绘百草园的生机,与三味书屋"黑油的竹门""匾上的画"形成鲜明对比。顾之川指出,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儿童对自由的向往,更暗含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
二、主题整合:在单元的脉络中构建体系
教材的单元编排往往围绕特定主题,如"亲情""自然""生命"等。顾之川先生主张教师应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进行主题整合。以"亲情"单元为例,《背影》《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亲情的内涵。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发现朱自清笔下的父爱深沉内敛,莫怀戚文中的亲情充满责任担当,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则饱含愧疚与感恩。
在"自然"单元中,《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课文通过不同季节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观察自然的角度和方法,如朱自清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春雨的细密,老舍通过"温晴"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冬天。这种整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实践拓展:在生活的土壤里培育素养
顾之川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始于课堂,走出课堂"。教材中的课文可以作为实践的起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学习《苏州园林》后,可组织学生观察本地园林,用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导游词;学习《背影》后,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写一篇人物传记,在实践中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在《散步》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家庭责任"主题活动,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家庭故事,并用思维导图梳理家庭关系。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四、文化浸润:在经典的长河中传承精神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化的精华,顾之川先生强调要通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等文言文,蕴含着儒家的修身之道;《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游记,展现了文人的山水情怀。通过诵读、品鉴这些经典,学生能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 "既要看到批判,也要看到建设"。如《孔乙己》不仅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藤野先生》既批判了国人的麻木,也歌颂了师生情谊。这种多元解读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
顾之川先生的讲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启示我们:教材不是僵化的知识容器,而是灵动的育人载体。通过文本细读、主题整合、实践拓展和文化浸润,我们能让教材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阶梯,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格的殿堂。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言:"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愿我们以教材为舟,引领学生在语文的长河中乘风破浪,抵达诗意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