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绛说:“你之所以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就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如果教师肯读书,每日静下心来,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读书一个小时;如果教师肯把读书变得像吃饭、睡觉和呼吸一样自然,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教师肯把读书、思考、写作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终身成长的意识,何愁不能成为一名真正令人敬重的专家型教师?

做好读书的时间管理

今天的很多教师都在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事实也的确如此,繁杂的教学工作、事事都要留痕的规范化管理、形形色色的非教学工作负担,让老师们很难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去读书、学习。

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教师不读书的借口。如果我们要选择过一种阅读的生活,我们必须要做好自己读书的时间管理。

首先,我们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或读书清单,确保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读书,大概读多少内容,用计划或清单的形式来强迫自己每天去读书。

其次,我们要学会将读书时间“化整为零”,日常工作任务的繁忙,导致我们很难有整块的阅读时间。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来去读书,比如坐地铁上班的时间、看学生上自习的时间、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都可以拿来阅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没有把阅读当成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给再多的时间,你也不会读书。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警惕自己不要忘记读书。读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是关乎到我们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提升我们水平、修养和智慧的天下第一等好事。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人说,教师要读三类书:第一类是和自己所教的学科毫无关系的书,第二类是和自己所教学科相近的书,第三类才是和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书。

我很赞同这种提法,教师读书首先要广博,其次才是精深,也就是胡适所说的“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只读和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书,或者是只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能给予学生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基础知识。教师的水平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学科知识越深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名教育者。”

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要想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就必须要通过阅读为自己构建一个合理、适宜的知识结构,让自己成为一名水平精湛、视野宽广、知识深厚的教育者。

魏智渊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约占50%。二是专业性知识,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三是社会性知识,即人文社科类经典的基础知识,这些书籍构成了教师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约占20%。

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越接近这个比例,他的专业发展就越健康,反之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唯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教育视野才会不断开阔,我们的教育境界才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机智才会更加敏锐,我们才能在专业发展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掌握适宜的阅读方法

很多老师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但是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却没有多少长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古往今来,关于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朱熹的六步读书法等,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我认为教师所读书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易读的书,一类是难读的书。对于易读的书籍,如教育随笔、教育故事类的著作,可采取略读法和跳读法,观其大略,欣然有得即可。

对于难读的书籍,如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类著作,要采取精读批注法,即一字一句地精读,做好详细的书札和批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并且要将读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才算是读懂、读透。

其次我建议教师要多读难读的、有坡度的书,少读那些畅销类随笔式著作。只有去读那些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感到很困难的书,我们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我们的认知才会得到拓展,我们的内在的生命才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读书不仅是和书籍对话的过程,更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只有读得足够多,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会足够深。我们只有读得足够深,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一个教师教育境界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他所读书籍堆叠而成的高度。

读书和写作要相互融合

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条最佳途径,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只读书而不写作,那么他的专业发展可能就会受限。读书是知识的输入,写作是知识的输出,唯有将读书和写作相互融合,在读中写,在写中读,才能促进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自我反思,从而在自我反思走向专业成长。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首先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要记录下自己点滴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读书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火花,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转瞬即逝。

其次读完一本书,最好要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读后感或书评。如果我们写不出来,说明我们还没有读懂这本书。如果我们写的还是书本内容的重复性概述,说明我们没有实现自己和书本的对话。只有我们写出书本中所没有的东西,借由一本书写成一篇充满了深刻洞见的文章,我们才能说这本书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读书要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读书也罢,写作也罢,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自己教学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根本性改变,促进自己走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以,读书不能读死书,要将读书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用读书来推动自己课堂内容的革新、教法学法的革新和学生管理实践的革新。

读了李镇西的书,我就开始践行他的爱心教育法和民主教育实践:给学生过生日、找每个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制定各项班规制度。读了魏书生的书,我就学习他的科学管理,把班级岗位划分给每个学生,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读了郭初阳的课堂实录,我就尝试开始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展,力求提升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深度与密度。

读书让我的班级管理越来越轻松,读书让我的教学实践越来越鲜活,读书让我的情绪和心态也越来越从容。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我们必须要重视阅读,热爱阅读,用书籍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高度与厚度。

读书,也许不能够让我们变得非常优秀,但一定能够让我们品尝到职业的幸福。读书,也许不能够让我们成为受人艳羡的名师,但一定能够让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师”。读书,也许不能够让我们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一定能够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教育人生。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