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最关键的力量。陕西作为教育大省,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赋能陕西教育的发展情况

聚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领域,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四类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人工智能赋能陕西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一)对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情况

调研数据表明,陕西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对AI的基础认知处于中等水平。网络媒体和学校课程是了解AI的主要渠道,其次为图书杂志、行业报告及相关培训。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各学段之间的受访者在认知方面无明显差异。受访者普遍认可AI对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改变学习模式和认知方式,拓宽教学资源渠道,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方面。

(二)智能环境建设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陕西各中小学校园主干网带宽均已达到百兆以上,其中,93.9%的学校部署了无线网络,49.6%的学校实现校内全覆盖。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达100%,建有智慧教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智慧图书馆、3D打印室和VR/AR教室的学校占比分别为27.6%、18.9%、11.5%、10.8%、9.8%和4.2%。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为主,市县平台为辅,学校自建平台作为补充。

高等学校师生人均出口带宽1.1Mbps,70%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内全覆盖。学校智慧教室平均占比32.5%,建有数字图书馆、智能校史馆、智能实验基地、智能体育馆、智能展览馆的学校占比分别为85.5%、32.7%、25.5%、11%和9%。83.3%的学校建立了一卡通、统一信息门户和认证平台,34.6%的学校建有超算平台,86%的学校建有数据平台,其中70%以上的学校已汇集了关键管理数据,具备数据溯源、分析及治理功能的占比为55%。78%的学校开展了在线课程建设,20.8%的学校有自建教学平台。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应用情况

1.基础教育。AI在教学、管理、科研中的应用还不广泛,常用者仅占16%。发展受阻于设施不足(58.6%)、培训和政策缺失(50.2%)、资源短缺(45%)、评价体系不健全(30.9%)等问题。应用的主要风险为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学生价值观误导、技术不成熟、教师地位受到威胁和影响教育公平等。

2.高等教育。AI在教学、管理、评价、科研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较为普及,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占比高达76%。受访者普遍对AI大模型的应用频率较高。发展面临技术不成熟(72.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不到位(64%)等问题,以及学生实践机会不足(74.4%)、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应用能力有限(71.6%)等挑战。

3.职业教育。AI在教学、管理与科研中的应用还不广泛,常用者仅占20%。在教学应用方面,课前多依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及虚拟实验室,课中侧重于实时互动问答、课堂行为分析及分组讨论,课后主要运用智能答疑系统及作业自动批改等。发展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56%)、技术不成熟(42.3%)等问题。

(四)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1.中小学校。全省有79.9%的学校制定了AI教育规划,96.7%的学校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其中44%的学校开展了编程、机器人等AI相关教学,少数学校实施跨学科教学或将之纳入课后服务及研学实践。AI教学环境和资源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学校占比分别为28%和11%,76%的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资源。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较高,但是基础知识薄弱,实践操作机会较少。45%的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相关培训,61.1%的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展示交流和赛事活动。

2.高等学校。省内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通识课,其中,82.7%的学校设信息技术相关学院,12.5%的学校设人工智能学院,超50%的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或课程,但入门级较多,深度不足。通识课以讲授为主线、实验为辅,在实验实训综合体、智能体建设和学习模式构建等方面缺少创新。21.9%的学校实施了“AI+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较为突出。86.1%的学校组织开展了相关培训,其中36.5%的学校实现了教师全覆盖。学校普遍组织了师生参加信息和网络安全类竞赛活动。

二、人工智能赋能陕西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陕西积极发展智慧教育,实施智慧校园示范引领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展需求及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不足。教育改革发展与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国际局势变动等息息相关。AI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AI的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长远思考,推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二是环境基础比较薄弱。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相对薄弱,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加剧。虽然学校普遍在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智能化空间和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服务的能力不足,难以真正享受到AI带来的优势与便利。

三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智能时代对人的数字素养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学校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政策不到位,AI相关资源不足,导致教师对AI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深,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

四是政策机制尚须完善。支持AI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课程与评价体系等还不健全,高校学科专业布局难以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普遍存在AI通识课难以开齐、课程内容滞后、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实践环节等问题。针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对学生的评价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和方法。

五是数据安全隐患突出。各教育阶段的受访者均认为AI应用最大的风险是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尽管多数学校已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但现有的政策环境和技术储备仍难以全面抵御AI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三、人工智能赋能陕西教育发展的推进路径

教育管理部门要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合力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体系,助力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多元投入,全方位打造智能育人环境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鼓励学校采取租用服务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格局。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和智能空间建设,推动有线网与无线网的深度融合,加强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处理与应用服务能力,满足AI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政策引领,多维度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AI教育培训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教育工作管理者、教师等分类开展培训。鼓励学校建立专家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成果奖,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开展AI教学实践研究和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举办校园科技节、AI作品展等,组织学生参加AI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应用技能。

(三)树立典型,深层次丰富AI应用场景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试先行,组织开展典型培育工作,推进AI大模型的建设应用,不断拓展AI赋能教学、管理、评价、科研和服务应用场景,挖掘并推广典型案例。如构建学科知识图谱、精准分析学生学情、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自主创建智能体应用平台,接入DeepSeek、KIMI、豆包等主流大模型,进行统一有序管理,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

(四)多方协同,系统性地构建AI教育生态

凝聚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整合开发优质AI教育资源,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逐步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AI校本课程,通过开展远程教学和支教等活动,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人工智能教育研发中心,加强对AI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的研究。

(五)筑牢防线,高标准强化教育数据安全

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手段,强化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可信安全的监管和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大模型、数据隐私等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对师生的数据安全教育,增强数据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