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生校外溺水事故高发的态势,潼关县教体局坚持“早部署、早宣传、早预防”和“勤提醒、勤监管、勤沟通”工作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常年、常态、长效抓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全面加强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落实好一系列警示教育责任。全面落实学生“1530”安全警示教育机制,通过多渠道、全覆盖开展学生预防溺水常态化教育提醒,联合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定期向所监管的高危水域责任单位推送溺水高发预警信息,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采用“学校教师+青年志愿者”的模式,对特殊少年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包保,严防“看护真空”引发溺水安全事故。同时,乡镇充分利用LED显示屏、小喇叭等媒介发布学生溺水高发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入户到人。

上好一堂防溺水安全教育课。针对各学段学生特点,学校扎实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家长防范孩子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各学校在溺水易发期,每周至少上1节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每月最少开展一次家长防范孩子溺水安全警示教育课,遇节假日、高温预警期间适时增加学生、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的频次。

推广好一盆水憋气安全体验。各中小学持续推广开展脸盆憋气式防溺水安全演练活动,在教师看护下,记录学生在脸盆闷水憋气时长,活动后学生通过写心得、谈感受等方式拓展活动体验成果,加深学生对溺水时难受、无助和恐惧的切身感受。

落实好一系列群防群治措施。建立中小学校班子成员联系村委会(社区)、教师与村小组长结对联户制度,定期组织排查记录;开展防范学生溺水宣传进村(社区)活动,在村(社区)粘贴防溺水宣传标语,在村民会议、村小组会议开展“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主题宣讲;在危险水域较多的村组将学生校外防溺水管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范畴,引导广大群众做好学生溺水事故的防范工作。

建立好一套防溺水预警机制。建立学生溺水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制度,由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学校在每季度和每年定期会商,对学生溺水风险趋势进行预测和形势研判,确定风险水平、风险类型和高风险地区,实现全县水域安全风险等级信息的共享,切实做好预警信息与应急响应启动的有效衔接。

构建一张隐患排查管理网络。各辖区学校联合乡镇、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对全县危险水域进行排查,逐一登记造册,成立暑期防溺水工作专班,组织人员力量加强对重要时段、重点水域、危险区域的巡逻、巡查,及时劝阻,防范不安全的游泳、戏水行为。

开展好一系列家校共建措施。根据学生居住地情况,以有在校就读学生的家庭为主,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对溺水易发期存在溺水风险的学生进行家访,督查家长对子女行踪做到“四知”,严防学生离校期间出现管理断档和漏洞,避免孩子成为“孤泳者”。

配齐配足一批水域防溺设施。根据河流、坝塘、沟渠等水域情况,摆放长竹竿、绳索等救生设施设备,在危险及水况复杂水域周边和水域内设置木栅栏。在一些易发溺水事故的水域设置警示标识标志,特别是对发生过溺亡事件的水域,将溺亡事件作为重点警示内容,有效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