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育人被称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核心之义,强调以“大视野”铸造“大课堂”、以“大载体”实现“大目标”、以“大团队”培养“大人才”,要求思政课必须建立高效的育人机制,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因事而化,持续助推课程革新从“理论思政”转向为“实践思政”,全面实现主阵地的显隐性育人价值发挥。本文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理性审视目前实践育人中的育人目标分歧、育人队伍协同不足以及多元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等痼疾,从大目标、大课堂、大团队、大平台等方面出发,将“理论思政”之“学思”与“实践思政”之“践悟”充分结合,持续丰润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思政课  高职院校思政课  实践育人  机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逻辑脉络》(项目编号:23JK0072)。


引  言

在多元文化交融和思政课程革新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应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勾勒教学新局面,把握“大”之意蕴及价值,坚守育人主阵地,高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时代之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的价值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多元文化相互交织、世界共同体已悄然形成,“大思政课”能够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格局,助力思政课实践在“大目标”的引领下、“大团队”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观照实践、回应时代,立下鸿鹄之志,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参与者、建设者。

1.重要载体: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不同时期党的先进理论、路线以及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指导性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要根植职业教育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互通,用初心使命持续感召大学生,引导其在思政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先进理论的认知,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重要抓手: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

“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育人空间的“大”,要摒弃“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实践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思政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一方面要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改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消极接受”的局面,使其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践行真知、增长见识,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强化政治认同和民族价值认同,继而自觉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另一方面,要将思政教育空间从课内延展至课外、从校内拓展至校外,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知党的先进理论,助力思政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3.重要途径: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反思我国职业教育思政课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育人,所以,构建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机制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极快且难以有效管理,大学生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染,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追求美好人生的同时,践行为国奉献的使命初心。一方面,可引入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探讨并参与,使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政治认同,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理论内化、行动外化”。另一方面,要整合多元育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大队伍”和“大平台”,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技术兴国的创新能力。

时代之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痼疾

“大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政课迈进改革“深水期”的重要指导,可使实践育人工作更具实效性。就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革新而言,高职院校要实现“大思政课”的总目标与效果,必须深刻领悟“国之大者”的政治意蕴和实践要求,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在思政课实践育人中存在育人目标分歧、育人队伍协同不足以及多元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等痼疾,只有厘定问题,才能追本溯源,真正把握实践育人优化重造机制,探索出适宜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有效路径。

1.实践育人目标存在分歧

协调统一的目标是确保“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高质量推进的逻辑起点,能够反映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行为,是统领不同主体的根本指南。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出现不同主体目标认知不统一的问题,教师多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进行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辅导员、团委等负责;军政训练则由学生处负责,不同部门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存在严重分歧。另外,在校外实践中,企业是基于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产品研发等角度与学校开展协作;学生则是为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才参与活动。

2.实践育人队伍协同不足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开展需要多部门、多方人员协同开展。校内实践育人队伍包含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组织等;校外实践育人队伍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家长等主要负责人。只有各方统一意识,高度协同,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实践育人队伍。但是目前,一方面,校内实践育人队伍配合力度不深,导致协同不足。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讲授,教学任务繁重,较少能够抽出时间全面保障实践教学的组织。而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组织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因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专业,致使实践育人效果不佳。校内实践育人队伍“各自为政”,并未在协同育人上达成一致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其他校外实践主体缺乏协同。高职院校在校级合作、校际流动等方面的协同不足,没有及时将校外专家补充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难以充分调动校外实践人员的主动性,极大降低了协同育人效果。

3.多元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条件。有的高职院校实践平台利用效果不佳,存在场地使用不规范及利用率低的问题,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均为常态化合作模式,没有依据新时代实践基地建设的标准持续改进,导致实践岗位承载量及覆盖范围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网络平台建设不力,存在运用范围窄、平台数据整合不足、信息推送慢等问题。

时代之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创新机制

高职院思政课实践育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把握好思政育人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也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切实做到时代性与历史性、发展性与传承性的相互统一。故此,“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育人应紧跟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需求,开展主题鲜明、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地“受教育”转变至主动地“正态度、提素养、长才干、做贡献”。

1.形成“大目标”,提升育人高度

(1)坚定政治站位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的本质是政治性及意识形态性,应在“大目标”设置上旗帜鲜明地表明政治立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对实践育人的领导权,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实践育人的组织形式、内容及方向性问题上严格把关。高职院校应密切联系校外实践育人主体,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紧密配合强实践,砥砺不同主体保持敏锐的政治敏感度,确保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不走弯路。

(2)强化协同育人意识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做好做严顶层设计,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强化不同主体的协同育人意识。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加强宣讲,深入挖掘校内外优秀的思政育人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全校形成积极辐射效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联合不同主体构建行之有效、目标明晰、导向明显、奖罚分明的评价体系,形成利益驱动下的积极育人氛围,促使不同主体主动参与实践、创新实践,持续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

2.构建“大课堂”,提高育人效度

(1)坚持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

思政课实践育人在助力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应强化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性。一方面,在实践内容上,思政课教师可主动联系专业课教师,整合育人资源,确保思政实践能够全面渗透至专业教学之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引导学生不能“唯专业论”“唯技能论”,确保学生能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2)立足专业特色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将专业特色纳入其中,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也有利于锤炼其专业实践能力。如针对理工类学生,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生化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园区,从一线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其树立“强国有我”的决心和自信心;对于文科类学生,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中小学校、历史文化场馆、博物馆、传媒公司等,使其真切感知、体验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实践认知,进而坚定职业信念。

3.建好“大团队”,增加育人强度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心在于“实践”,根本在于“育人”,应坚持将教师、管理人员、社会、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纳入育人队伍之中,强调多元主体在育人层面的强大合力,助力大学生持续提升政治素养。

(1)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将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活动的关键与要点,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要求专任教师“走出去”,突破传统教学样态,带领大学生走进灵活生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之中,如开展扶贫、社会公益、支教等活动,并基于专业挖掘思政元素,不断增强师生对民情、社情和国情的深切理解和感悟。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企业一线技术标杆、优秀党员干部等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访谈等形式为学生讲述自身阅历,使学生深切体悟思政理论所蕴藏的实践价值。

(2)培养创新型实践团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建设德高技精的创新型教师团队。要强化思政课教师培养,打造“三层次”教师培养制度:针对青年思政教师开展师德引领培养,使其坚定职业认同,并主动创新教育理念;针对骨干教师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指导教师在思政实践组织及实践形式上实现创新;针对兼职教师开展思政实践规范培养,引导兼职教师在开展思政实践时要与职业教育的整体育人目标保持同频共振。

4.建设“大平台”,延展育人广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同时,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践育人工作载体不再是孤立单一的“点”,而逐渐形成了立体生动的“面”。

(1)推进二类建设平台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应持续推进两大类型的平台建设:一是引入型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双方深入合作,共建育人共同体,如由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经费、设备,而高校则提供人才;或者引入“1+N”证书,激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校内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既能将核心技术、资源带入校园,亦能将行业职业道德、标准等渗入人才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二是输出型实践平台。高校与校外实践主体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产业园区及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外、课本外,参与真实的一线工作,使学生坚定职业信念,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2)完善虚拟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推进虚拟思政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思政实践的时空桎梏,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形式,真正实现传统实践和虚拟实践的同步展开。一方面,高职院校可联合信息技术公司,构建校内专属网络端口,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学生舆情,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性地开展育人活动,以规避传统思政实践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专区、思政小游戏、红文投递等,提高平台的利用率,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素养。

结  语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其创新机制的形成是“双一流”建设目标下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思政实践课守正创新、助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切实实现。故此,高职院校应秉持“大思政课”核心内涵、价值意蕴,形成“大目标”,提升育人高度;构建“大课堂”,提高育人效度;建好“大团队”,增加育人强度;建设“大平台”,延展育人广度,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增效提质,助推大学生持续提升政治素养,构建高效的新时期职业教育思政实践生态。

参考文献:

[1]牛小侠,王庆琦.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内涵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80-86.

[2]常金玉,安红兵.“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对构建高质量思政文化育人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22-11-22(3).

[3]姬赟璐,王东.参与体验与协同共享: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要求与机制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6):43-49.

[4]曹桢,喻一珺,王钰菡.“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59-67.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4):8-9.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2):30-31.

[7]靳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论坛,2018(29):6-8.

[8]刘丽颖,左双双.习近平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30-38.

[9]刘新庚,彭烨,刘邦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6):146-152.

[10]穆葆慧,孙佳明.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青马工程”育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59-61.

[1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4-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1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黎玲: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