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帮扶是振兴乡村教育、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的有效战略。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教育帮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苏陕协作为例,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帮扶目标,探讨高职院校帮扶教师队伍“组团式”整体嵌入的帮扶方法。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以“师徒结对”为纽带,多措并举地提升被帮扶学校的育人水平,实现了乡村职业教育由被“输血”向自我“造血”转换。该方法拓展了教育帮扶手段,可有效提升乡村职业教育帮扶成效,赋能乡村职业教育内涵、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关键词]教育帮扶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课题: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助力乡村职业教育振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3GG09);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教育“组团式”帮扶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中高协作”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H23Y3059);商洛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组团式帮扶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jky2023401);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组团式帮扶实施路径研究——以山阳职教中心数控专业为例》(课题编号:Gfy23-70)。


引  言

教育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而教育帮扶是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有效机制建立的关键,通过此方法可转变观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耦合度最高的类型教育,在我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印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首次提出“1个东部中职学校+1个省内高职院校”即“1中+1高”职业教育帮扶模式。苏陕协作共同组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以“输血式”快速融入,带动“造血式”自我发展,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县的职业教育质量,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相对于同级教育帮扶,在学生、课程、教材等同层次的无缝对接中,高职院校帮扶团队还面临着职业教育层次从“高向低”的转换、受教群体年轻化、教学内容深浅界定难、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因此,如何破解高职帮扶的困境,发挥高职教育专业授课优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育优秀的技术技能型职业教育人才助力乡村职业教育振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帮扶面临的困境

1.教学层次的转变

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两者都具备职业属性,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前者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教引领作用,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迥异。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方面更加完善,办学机制明确、清晰,形成了与高等教育并列的教育格局。反之,前者的重心在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培养。近年来,随着职教高考的兴起,大部分学校将职教高考升学率列为学校发展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弱化了对专业课程教材、资源的重视和投入。对此,高职帮扶教师会在工作中面临融入难、开展难的问题。

2.教学对象的转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有两个方面,以陕西省高职招生为例,一部分生源来自高考,另一部分生源来自高职院校的单独自主招生考试(简称“单招”),招生对象为职教中心毕业生及部分高三学生。总体生源中,高三毕业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学生经历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且年龄分布基本在18岁左右,心智较为成熟。反观被帮扶群体的生源,主要来自中考“落榜生”,学生年龄范围在14周岁至17周岁之间,正处于叛逆青春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自律能力较差,导致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在课堂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尽管学生会在新课程、新学期伊始,能够保持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但随着课程的持续深入,学习任务的加重,枯燥冗杂的课堂成为学生欲迫切逃离的“枷锁”。

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及家长对专业的理解也仅限于专业名称,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学习内容、升学及就业方向、岗位需求等缺乏充分了解。学生接触专业课程内容后,会有较大落差感,出现厌学、学习意愿不强烈等现象。高职教师虽有辅导员经历,掌握了一定的沟通、管理能力,但面对被帮扶学生“自制差、不会学、学不会”等特点,也会面临课堂上“管不住、不好管、管不好”的困境。

3.教学内容的转变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素质及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的外在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多聚焦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设备的理解,基础理论需要高等数学、电子电工等课程的有力支撑。鉴于不同职业教育阶层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专业培养中更注重技能基础培养,与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相匹配。开设课程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能力培养上呈现递进、递增的关系,但教学内容的分割点难于把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具体体现,目前职教教材开发仍存在不对接、不对等问题。以“十四五”规划教材为例,高职教材占比为73.02%,而与其相关的教材占比仅为26.98%。其中,中职类装备制造大类教材入选291种,但专业核心课程仅有82种,占比只有28.2%,专业教学中缺乏适用性好、针对性强的优秀教材,甚至部分教材与高职教材内容重叠度较高,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存在难易、深浅的把握困难,不好界定教学内容。

4.教学信息化环境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依赖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包括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硬件以及数字化的学生终端等。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如智慧教室等已初步完善,基本实现了每个班级具备一台多媒体设备,可满足授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但为了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强化学生在校学习监管,大部分学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学生入校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信息化教学而言,课前与课后的线上预习、总结、练习等均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而学生信息化终端的缺失,则无法进行线上的课前课后学习活动。

另外,有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匮乏,部分被帮扶学校甚至还没有建设一门精品在线课程。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教学设备的信息化,不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5.考评形式的转变

考评是检验课程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职教20条”指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

因此,高职专业课程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分数占比各为50%。另外,评价结果应更凸显过程性考核。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局限多在于教学资源与教学硬件。因缺少资源,部分专业课程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鉴于办学历史、定位等问题,被帮扶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基础课教师占比较多,而专业课教师数量较少。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明确要求下,虽然部分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得到有效补充,但多数为基础课程教师转型、转岗而来。例如,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原本教授物理课程的教师经专业培训后,转型为汽车专业课程教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囿于惯性思维,将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进步、学习效果提升不够关注。

对策研究

1.以“师徒结对”帮扶为纽带,打造“1+1+1”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师徒结对”帮扶是教育帮扶中精准帮扶的具体体现,将专业相近的高职帮扶教师与被帮扶教师进行匹配,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责任与义务,形成精准帮扶方法。“师徒结对”帮扶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对于高职帮扶教师,可通过被帮扶教师了解学校定位、专业发展现状、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学生情况,以加深对被帮扶学校办学层次的认知,掌握其专业发展和课程开设现状。对于被帮扶教师,高职教师具备专业建设、技术技能、教材编写、学生技能大赛等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深入融合、交流,可填补自身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认知空白,解决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大赛成绩不理想等难题。

班主任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充分掌握着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帮扶过程中,将班主任掌握的学生特点和丰富的管理能力与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互补”,可帮助帮扶教师快速融入课堂,提高教学针对性。因此,可围绕授课班级,联系专业班级班主任,形成育人与课程、专业高低的两个“互补”,创建“1个班主任+1个高职教师+1个被帮扶教师”混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见图1)。

20250422091515108-93-2bfe7.png

2.以“任务导向”为主线,创新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化、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可结合课程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帮扶学校招生是落实“教育兜底”的方式之一,尤其在乡村振兴重点县,职业教育是实现“扶智扶志”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被帮扶学校中,因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参差不齐等原因,学生会有“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等情况。对此,学校可以“1个班主任+1个高职教师+1个被帮扶教师”混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定期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学情不同,设计分层次的模块式教学目标和内容,实现分层教学设计。针对“不想学”的学生,班主任领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课前、课后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摸清学生思想动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被帮扶教师、高职教师应积极配合,弱化教学内容的难度,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上、课下全过程育人,达到“扶智”先“扶志”的目的。针对“不会学”“学不会”的学生,应摒弃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被帮扶教师注重实操过程,高职教师侧重理论内容,以“翻转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将知识趣味化、简单化,让学生“轻松学”“快乐学”,实现“志智双扶”。

3.以“示范课—协作授课—听课—评课”为主线,螺旋式提升被帮扶教师的能力

教育“组团式”帮扶是以教师队伍整体的“嵌入式”方式,在短期时间实现内提升帮扶对象师资水平的一种帮扶机制。帮扶目的则是通过短期“输血式”的师资输入,提升被帮扶学校的教学能力,使教师队伍实现从被“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换,有效提升被帮扶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是高职帮扶教师实现教育帮扶任务的目标之一。

示范课具有直观、新颖等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教师通过课程示范课的教学设计、备课,将课程思政、学情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有机结合,并会充分展示自己设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的理念。对于被帮扶教师,课程示范课是将教学计划进行演绎、实施的过程,通过现场听讲、观察,会加深自己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教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另外,示范课中的教学导入方式、信息化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也为自己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协作授课是高职教师与被帮扶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的一种协作方式。以被帮扶教师为主,高职教师为辅助,通过同上一节课的形式,协作做好教学设计,并及时探讨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可帮助被帮扶教师快速提升能力。

听课、评课是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分析和评估的一种方式,通过听被帮扶教师的单独授课,可系统了解其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结合被帮扶教师一个周期内的学习、吸收情况,制订下一周期的帮扶的目标与内容,帮助被帮扶教师实现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4.以“赛教融合、以赛代练”为核心,开展多维度考核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改革,可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主要依赖于评价体系和方法较为成熟的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等以考为评的方法,尤其在被帮扶学校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与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办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竞技场。因此,高职帮扶教师需要扭转“考试就是评价”的惯性思维,丰富评价方法和考核手段,如在课堂环节增添“技能随堂测验”“技能周周测”等,加强过程性考核。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级技能大赛,高职帮扶教师与被帮扶教师一道分析往年参赛的弱点,瞄准赛项改革难点,提炼技能大赛考核内容、考点,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对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润物细无声”地融合技能大赛考核内容,破除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把技能节及技能大赛的选拔、比赛结果作为考核参考依据。同时,学校可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国家职业资格证培训、1+X的考核大纲及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企业认证证书,真正实现就业和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结  语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是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苏陕协作中“中高协作”教育人才的整体嵌入,打破了原有固化的教育教学现状,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血液”和“生机”,但帮扶团队在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也面临着因教学对象转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环境带来的困境。帮扶团队以“师徒结对”为纽带,打造“1+1+1”混合式教学团队,借助教育帮扶“齐备课、同上课”机制,创新分层次教学设计,转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以“赛教融合、以赛代练”为目标,实现多维度考核,创新课程教学评价;以“示范课—协作授课—听课—评课”为主线,助力被帮扶教师的教学能力螺旋式递进,实现了从被“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换,巩固了乡村振兴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治菊.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帮扶的模式转向与本土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4):105-115.

[2]汪霞,王飞,张婧华.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8):122-125.

[3]江星玲,李小勇.嵌入式治理: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基于G省T县的治理实践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2):28-39.

[4]何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5]包中碧,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24):25-26+29.

[6]方立晨.基于中职学生特点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36-39.

[7]田志磊,赵嘉茵,周娟.中职学生资助:需求、现状与愿景[J].职教发展研究,2022(2):12-25.

(薛帅、刘少阳、权春锋、沈博: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