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审视我的语文教学
作者:孙雅岚
发布时间:2025-04-18 09:49:2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周末陪女儿上书法课的空闲时间,回看了4月8日顾之川先生在“语文三人谈”新春公益直播中《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的专题讲座。先生从“熟悉掌握教科书”“灵活使用教科书”“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三个方面娓娓道来。100分钟的讲座有理论,有课例,有指导,有建议,有旁征博引,有语重心长。认真聆听之后,我对于语文“教”与“学”的许多困惑竟然渐渐明朗了。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2024年秋季依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所修订的语文教材在起始年级全面启用。教育部做出的调整,势必要求语文教学做出变化,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语文界涌出的新概念、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处于教学变革的风口上,我们应该坚持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坚持用听说读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学习与时俱进的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探寻新教材的新教法、新设计。在“变”与“不变”中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突围语文教学的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语文核心素养指向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2022版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熟读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落实在日常的一堂堂语文课上。
2024年秋季启用的语文新教材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的总体原则。针对性的修订完善,精益求精,让增加的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使命。或传承文化,或培根铸魂,或介绍先进科技等。但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面对新教材,语文老师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兴趣,也有对固有认知被挑战的恐慌,但我们若是立足“知识、学识、见识”和“文字、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思辨阅读,独立思考,创意表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胸怀境界,让语文学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视野。那么,变化的课文为课程标准要求育人目标提供了更好的蓝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到教读的一篇篇课文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综合性体现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以及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素养来写作。其实践性表现为内部实践和外部实践。内部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教科书设计的“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单元”“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等。外部实践是指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标新教材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是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载体。作为语文老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明确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共有与独有的目标,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独有的任务。语文老师唯有以“语言运用”为主线,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中实现跨学科,并且一定要立足学情开展语文活动。
每一次学习都是灵魂的洗礼,是与大师的精神交流,也是沿着自己的语文之路前进的航标!最后借顾之川先生的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教师既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熟悉掌握,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但又不能囿于教科书,只死守着教科书的‘一亩三分地’,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妨适当‘出圈儿’,突破学科思维,跳出教科书,超越教科书。这里说的适当,是说不能‘出’的太远。即使离开了教科书,也总要在教育的范围里,在育人的范围内,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启智增慧、培根铸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服务。无论教哪一学科,都不能脱离育人这个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