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了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工科特色的二级学院为例进行了5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四协四化  文化育人  探索  实践

基金项目:2023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多元协同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GY076);2023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四协四化’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XKT86)。


引  言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数字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还肩负着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劳动者。当前,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强调了要注重培养文化育人,但在具体组织实施中,往往把文化育人、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面过多关注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制订专门的文化育人培养方案,只是在相关课程中顺便提及,没有落到教学各环节的实处。学生对于文化育人的理解也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层次理解其内涵。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从“技能本位”转变为“文化育人”,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是十分必要的。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省内外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扎实稳步推进学院的“三全育人”工作。自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围绕制造类专业,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差、学习生活习惯差及归属感差等问题,在育人方面系统探索了“育文化人、育人文化、文化育人”的问题,经过了五年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四协四化”厚德强技文化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得到了用人单位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高职院校实践文化育人现状

1.育人文化内涵深度普遍不够

在实践文化育人上缺乏职业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在教育的内容、形式上较为“生硬”“呆板”,习惯于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授,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出现认可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因前期缺乏理念设计和思路的创新,活动过于单调,缺乏一定的内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以千篇一律的校训、标语等就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看似有文化,实际上“无文化”,缺乏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文化特质与个性,育人效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2.育人文化的院校特色不够明显

高职院校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但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相较于本科院校较短、文化基础相对偏弱等问题。在最初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各学校都十分注重借鉴例如德国“双元制”等发达国家或沿海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经验进行建设,但受到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一些先进的经验在具体实施中经常遇到观念碰撞和各校办学资源的制约,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各院校对职业教育精神和特色的挖掘略显不足,导致在文化育人的理念和内涵建设上缺乏一定的历史底蕴。

3.育人文化合力不足

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难题。这些难题是由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和整体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在具体实施中就出现了什么是文化育人,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什么样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等问题。同时,由于育人者对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和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往往认为开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和文化讲堂或者以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育人的整体设计就可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构建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制造类专业,构建了“四协四化”实践文化育人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即以课程协同、实践协同、全员协同、校企协同,红色文化引领、技能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熏陶、工匠文化塑造为抓手,以构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健康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为主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人才为总目标。一是坚持课程协同,红色文化引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德育资源,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集成创新,使受教育主体能够自觉思考,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二是坚持实践协同,加强专业课的实习实训与德育实践教学相互融通,引导在学生学技术练技能、重技能比技能下功夫;三是坚持全员协同,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结构特点,教师、行企业专家全员参与,分级逐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职业态度,提升学生的行为约束力;四是坚持校企协同,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培养企业意识,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1.课程协同,红色文化引领,打造课程思政“大课堂”

课程思政融入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课堂上,积极推广“三三三”模式,即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和岗位实习“三环节”,课堂教学思政教育至少占“三分之一”,课程考试思政内容至少占“三分值”,进一步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红色文化引领第二课堂。依托红色文化,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融入大学生团学活动。二级学院通过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教材,开展红色基地研学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品德、滋养心灵。开展党员“1+1+2”(1名教师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个新生宿舍)服务学生结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第二课堂教育阵地的作用,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刻苦学习、积极奋进。

2.实践协同,技能文化促进,打造技能技术人才“新高地”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因材施教。基于“处处是舞台、人人能成才”的培养理念,结合二级学院学生的结构特点,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项目制订详细计划,让学生有效投入训练,让学生自信自强、努力钻研技能、学习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以赛促改,以赛促考,考场变赛场。依据制造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考场变赛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课堂所学,用中求新、求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逐步养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习惯。

3.全员协同,工匠精神塑造,打造育人文化“磁场域”

上下同心,形成育人磁场。书记、院长开展讲授党课、“书记院长接待日”等活动,专业教师和学生结对切磋技艺,通过各类育人载体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围绕工匠精神与学生零距离互动,将价值观培养寓于答疑解惑,将学习之道融于现身说法,将爱与关怀寓于勉励期许,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态势。

工匠进校园、传播匠心文化。邀请行企业知名“工匠”到校开设讲座或授课、参加学校劳动实践课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企业的“工匠精神”传递给全体师生。

4.校企协同,企业文化熏陶,打造高端就业“准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创建特色订单班。分别与国内知名企业、优秀企业、百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送教到校”与“送教到企”结合,整合行业、企业和学院的优势文化资源为己所用,使企业、学校成了学校育人文化“孵化基地”,充分利用“第三课堂”,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华丽转变”。

引企入校,企业文化进课堂。将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凝练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理念,开展教室、宿舍、实训室文化建设。引企入校,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训文化教育平台,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提前接触“社会”,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职业素养,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在心态上接近社会与企业,又在技能上符合行业需求。

“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创新

1.构建“四协四化”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四协四化”育人理念凸显了德技并修的职业院校特色,彰显了“厚德强技、精益求精”的新时代要求,为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文化理论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红色文化,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等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企入校,创建特色订单班,企业文化进校、参加生产实习,逐渐形成了具有“职教味”的第三课堂育人特色。

2.构建“四协四化”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按照“打破界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让文化教育与“三个课堂”融合,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实践与技能大赛及技能鉴定有效结合,凸显全程全面融通育人。将“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让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进实训室与学生的日常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初步适应社会生存,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和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实施“四协四化”实践文化育人新路径,使以往文化育人的形式零散化、片面化、碎片化得到了有效统一,如图1所示。

20250417104329517-16-6b069.png

3.形成职业院校工科文化育人的新方法

构建“1个实践育人平台”,即在全院率先实现了引企业入校,建立汉职院—陕西唐龙汽车维修基地、汉职院—海尔创客孵化中心。践行“三以改革”,以工带学,以工代考;以赛带学,以赛代考;以证带学,以证代考。建立“家访”、二级学院“走访”、校领导“接访”的“三访”制度,促进了二级学院院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依托“四化”活动载体,形成四种文化教育耦合共生机制,打造大思政工科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实现“学校+二级学院+家庭+企业”四位一体的人文培养模式,丰富工科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如图2所示。

20250417104329677-98-0ebc4.png

实施应用效果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具有工科特色的二级学院制造类专业实施“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近五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共获2银5铜;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上物联网技术应用(高职组)项目上,连续三年均获得高职组陕西赛区一等奖。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又取得“物联网技术应用(高职组)”赛项三等奖;2020年4月的全国新能源汽车虚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大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

2.教师教学能力日益精进

教师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公开发表近百余篇论文并有十余篇教研论文获奖。教师先后获陕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编《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职业教育类)二等奖并入选陕西省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机械基础》获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等。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试点工作案例入选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案例。

3.品牌特色成果凸显

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幸福校园活动,具有工科特色二级学院所开展的红色经典诵读、篮球赛、五年制新生家长见面会、成人礼活动、党员“1+1+2”服务学生结对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理念内化为师生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校园文化特色彰显。

4.企业普遍好评,社会反响良好

近5年,该校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化素质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在工作中体现出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良好品质。

结  语

本文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提出“四协四化”文化育人培养模式,让“三全育人”更加凸显职业院校特色。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家校企”三位一体协作,打造红色文化、专业实践、企业文化、工匠文化育人新高地,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紧跟新时代步伐,紧密联系专业,注重横纵两向发展,创新学生育人机制,培养具有专注精神、担当意识和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闫寒乙,刘青霞,吴志强.基于育人为本的“四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汽车机电学院为例[J].时代汽车,2022(10):49-51.

[2]朱爱胜,承剑芬,奚小网,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1-5.

[3]蒋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8):40-42.

[4]顾丹.对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机制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27):210-211.

[5]齐晶.基于创新创业角度研究如何优化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J].现代交际,2017(5):129.

(闫寒乙、张国海、曹磊、刘青霞、梁乾: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