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当代高校青年的社交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趣缘”形成了诸多新型的社交群体,在多样化的社交群体中高校青年从“我的”角度出发,以“搭子交往”为方式,主动构建“信息茧房”,是网络趣缘的最大受惠者,也是最大的受困者。本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对当代高校青年社交方式及其生成逻辑展开研究,指出高校青年的社交要迈向适度与理性,鼓励个性发展,合理引导社交需求;走出精准陪伴社交,塑造理性社交认知;助推圈层裂变融合,构建和谐社交环境。

[关键词]网络趣缘社群  高校青年  新型社交方式  生成逻辑

基金项目:2023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网络空间视域下陕西艺术类高校青年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KT46);2023年度西安美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网络育人视域下陕西高校青年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SY004)。


引  言

网络趣缘社群是由共同的兴趣联结在一起,跨越地域限制的新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兴趣被赋予至高地位,其为高校青年带来乐趣、便捷的同时,也正在逐渐成为高校青年的社交方式。

“网络趣缘社群”:当代高校青年的社交方式

趣缘社群属于世界性现象,借由互联网能量,随着冷漠化、浅表化、娱乐化、碎片化、媚俗化、即时化、拟文化等和社会症候,呈愈演愈烈之势。趣缘现象不断蔓延,在我国国内也拥有庞大的受众基数,尤其受到高校青年的追捧,甚至成为他们主要的社交方式。

1.网络趣缘游戏,区隔“圈外人”的身份认同

网络游戏是青年网民精神需求供给的重要产品,多种类目的游戏与电子竞技类视频受到青年网民的广泛欢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显示,“手机游戏”“单机游戏”“网络游戏”这几种游戏类目在2022年分别获得802.23亿次、655.92亿次、311.03亿次的播放量,分区排名分别为第3、第4和第8。这些数据表明,游戏及其衍生赛道、内容在青年群体中受到普遍欢迎,成为当代青年网民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其独有的可玩性和参与性,吸引大批青年网民深度参与,是其重要的精神产品供给。在满足娱乐并作为特殊精神产品供给的同时也对青年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客观来讲,网络趣缘游戏促进了社交互动提升,它为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使得他们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建立联系,通过在线合作或竞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与共同爱好者的沟通和交往频度,形成了充满归属感的虚拟群体。这客观上拓展了青年的社交圈,为其提供了来自虚拟社交的情感支持,通过在线社群分享经验、交流感受,缓解了生活中的压力和孤独感,构建自我身份认同,通过相似的游戏经历和游戏文化的分享,建立起一种区隔“圈外人”和获得“圈内人”确认的社群身份认同。

2.网络趣缘交友,导致多元个体交流的“脱域”

面对内卷化的学习状态、个人主义的文化分化和不确定的未来,高校青年迫切需要以某种主动或被动接受的方式和渠道缓解心理压力。他们一方面需要社交来取得情感支持、获得充电能量、纾解个人孤独,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浪费过多时间在“筛选朋友”的过程中。通过趣缘社交,不仅能够在共同的目标或兴趣基础之上找到特定情境的“陪伴者”,还可以通过与多元的个体交流,帮助他们与“世界”建立更多联结,在收获新鲜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获得“陪伴感”。

当然,并非所有的趣缘交友陪伴都是有效的、正向的、良性的,突出表现在个体交流的“脱域”。“脱域”即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建立的关系,相对脱离了现实社交的具体背景和环境。网络趣缘交友在多元个体交流方面所具有的“脱域”特征,使交流不再受到传统社交背景和“规范”的束缚,更广泛、更自由、更轻松。然而,这种脱域也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理想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脱节,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反差,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以及这种转换所导致的不适与不便。因此,在网络趣缘交友中,个体仍需保持理性和谨慎,做好心理调适。

3.网络趣缘亚文化,在网络圈层化中找到“新的身份”

虚拟关系摆脱了现实关系中社会、道德、财务、人情、行为等规范的束缚,形成了以个体为中心的关系圈子,同时个体可以根据需要构建或参加多种类型的新圈子,不同的圈子又会形成不同等级的圈层。不同圈层的形成机制、运作方式、维系纽带各有不同,故而不同圈层中的趣缘文化也不尽相同。在网络高频互动的时代,亚文化圈子应时而生。亚文化圈层内外有别的意识以及相对明确的边界意识,都使得青年在圈层中找到区别于现实之中的“新的身份”。以当前“饭圈”为代表,在网络中,因喜爱不同的偶像而组建成不同的“饭圈”,已经发展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亚文化内质的浅薄、“效益的短期化”以及能量的“虚电”正在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当下,网络趣缘亚文化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独特社交空间,与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联系,接触到更为多元的社交圈层,促使他们在网络圈层中塑造自己的虚拟形象,探索、尝试和建构新身份的途径,伴随着一定的社交认同感,创造更为个性化和开放的社交体验。通过积极参与亚文化活动、分享经验、交流观点,青年能够在这个共同体中建立起深厚的社交关系,从而加深对亚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丰富社交体验和促进个人成长。

网络趣缘社群下高校青年人际交往的限度

高校青年是网络趣缘的最大受惠者,也是最大的受困者。青年群体即使有了网络趣缘社群交往限度的认识,也缺乏对其进行“驯化”的实际行动,使得他们容易陷入对网络趣缘社群交往的沉迷之中。

1.从“我的”角度出发,迷失于网络趣缘之中

在营造自我文化的过程中,兴趣被年轻人视为彰显个性的符号,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兴趣被赋予神圣性的导向下,越来越多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形成了自己的交友圈。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完全依据“我的”的兴趣参与社交,但在与“同群”“同圈”交友中容易错过与其他背景和兴趣不同的人接触的机会,使得生活趋于同质化,久而久之就会迷失于趣缘之中。

从“我的”角度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反映,凸显出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需求。个人主义强调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目标的重要性。在网络趣缘社交平台上,通过获得粉丝、点赞或其他形式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感是可能可行的实现方式。这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使得青年更倾向于在虚拟社交中寻找满足感,从而造成对真实社交价值的遮蔽与放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意志,使得他们更容易沉浸在虚拟社交中,虚拟在线社交实质上是青年人的一种避遣,这种避遣行为使得他们更容易迷失于虚拟世界。

2.以“搭子社交”为方式,受困于网络趣缘之中

高校青年学习场所、思维认知和生活领域都存在受困于网络趣缘的现象。青年是个体走向成人世界、迈入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其标志事件主要有离开家庭告别父母、升学接受更高教育、进入求职就业阶段、走入恋爱婚姻关系等。高校青年面临着旧链接的断裂与新联系的缺乏,突出表现在社交中,其现实的“孤独感”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交往困惑所在,他们乐于在网络上交友,且对网络交友对象满意度高于现实的同学、舍友。在与现实中的人交往时,主动意愿不强烈,甚至采取回避、放弃的态度,究其原因,他们普遍认为与现实群体兴趣不相同,没有共同话题,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和现象——搭子社交。“搭子社交”更多地关注在特定需求、目的和话题上的暂时性或即时性交流,而较少涉及更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心灵交流,即他们对于建立现实中的长期关系缺乏兴趣、耐心和信心,而网络趣缘社群提供了符合其简单化、距离美、心理安全和“话语自由”等诉求的环境。

青年期往往伴随着瞬息万变的兴趣和需求,导致他们对于社交的需求也更为短暂。网络平台提供了即时的社交机会,使得青年更倾向于寻找短期的陪伴而非深度的关系,但这种短期交流不能建立持久和深刻的社交联结。面对社交焦虑和社交压力,通过“搭子社交”逃避长期社交可能带来的不适感成为现实的可选项,这种逃避行为导致他们更容易陷入浅表的虚拟社交中。

3.主动构建“信息茧房”,异化于网络趣缘之中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交友的便利,使得一定向度的交友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某种延伸,这种延伸是海量信息发布与筛选的必然结果。实则,在海量信息时代,希望通过在虚拟境域中找到兴趣相投的人,本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的交往对象,需要精准定位自己的“标签”,固守自己的习惯,浇筑个人“信息茧房”,这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偏见和错误信息的影响,产生价值观的误导和扭曲,甚至导致青年价值观的“异化”。正是因为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高校青年异化于“网络趣缘”之中。

除了被动式地参与到信息茧房构建的趣缘社交之中,青年可能会主动构建信息茧房,将自己置于熟悉和舒适的信息环境中。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使他们能够规避不同观点和异质信息所带来的不适感。由于社交焦虑的客观存在,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信心确立,以构建“信息茧房”为途径,他们在相对隐蔽的环境中实现安全和满足的心理诉求。信息茧房强化了网络趣缘中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层,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极大限制了青年的视野和多元能量的摄入。

网络趣缘社群下高校青年人际交往的审视与反思

作为多重社会因素共谋而生的社交产物,网络趣缘社交其生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网络趣缘社交在提供精致的交友代餐的同时,也使得高校青年迷失、受困、异化其中。为此,应积极纠正这一社交样态隐匿的风险,推动其在动态研究中迈向适度与理性。

1.鼓励个性发展,合理引导社交需求

互联网在汇聚超十亿网民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交选择和行为习惯。对于在个人主义浪潮中成长的当代高校青年来说,其个人合理需要在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其社交需求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也不断地被放大,甚至夸大。他们对于个性化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自主选择和社交独立性的重视,使得他们更容易在虚拟社交的世界中找到满足感,忽略了真实社交所带来的全面性和深度性。网络趣缘社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青年“简化”和“提纯”了人际关系,但其解构了亲密关系的本质,使得亲密社交被浅社交所吞噬,所以在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需要引导青年认识到真实社交的真诚、直接与丰富,与网络趣缘达成平衡。

社交从来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青年正向积极的社交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塑造。首先,应重视真实沟通和情感表达,公平恰当地对待并尊重包容青年群体“以趣寻友”的社交选择,但也要注重分享内心的烦恼、快乐和困惑,鼓励彼此建立起更加深入的情感联系。其次,鼓励实体社交活动和互动,借助社交媒介合理辩证地宣传网络趣缘社交,使青年群体认识到趣缘社交作为亲密关系的媒介只是权宜之计,过度沉溺虚拟世界会使人疏远现实社交。最后,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在趣缘社交加持下的个人主义常使人们过分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从而建立起更加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

2.走出精准陪伴社交,塑造理性社交认知

网络趣缘社交是青年群体社交模式迭代升级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在网络中基于特定情景实现共情的精准陪伴社交。这一新型社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社交和虚拟社交的弊端,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精准化的社群体验,解决了传统网络社交模式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使得青年从简单的网络技术体验升级到情感共振和价值认同,也深刻影响了青年对于社交的理性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一种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包括对外表、穿着、知识、道德、品格、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判断,要使青年走出精准陪伴式的社交,需要塑造其对社交的理性认知。因此,首先需要青年主动建立真实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培养出更加深入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交往;其次是培养情感智慧和自我认知,理性社交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刻理解之上,通过培养情感智慧和自我认知能力,青年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期待,从而在交往中更加理性和成熟;最后是要注重价值共鸣和共同成长,理性社交认知应该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之上,鼓励青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理念和追求的伙伴,共同探讨、分享和成长,形成更加有意义和深入的交往关系。

通过建立真实持久的人际关系、培养情感智慧和自我认知、注重共同成长和尊重包容的社交环境,高校青年可以逐渐走出精准式陪伴的社交,塑造理性社交认知,建立起更加健康、稳定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助推圈层裂变融合,构建和谐社交环境

青年群体在网络趣缘社交中可以轻易捕捉到趣味相投、情感共振的归属感,在“圈内人”和“圈外人”中反复切换,使其特立独行和隐匿逃避被无限放大,如何挣脱算法“茧房”,需要青年主动“破圈”。首先,需要青年在网络趣缘社群中主动寻求与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人交流互动,通过开展跨圈层的活动和讨论,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打破圈层隔阂。其次,鼓励多元文化和观念的包容,鼓励青年在网络社群中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存在,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主题讨论等方式,促进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再次,提倡知识分享和共同学习,信息茧房的存在常常导致知识和信息的局限性,使得社交群体之间产生隔阂,要鼓励青年在网络社群中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的流动和交流,从而促进社交群体之间的融合和共同成长。最后,倡导在网络趣缘社群中建立共同的平台和项目,让不同社交群体的成员围绕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展开合作和交流,促进圈层之间的融合。

通过促进跨圈层交流、鼓励多元文化包容、提倡知识分享和共同学习以及建立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平台,可以帮助高校青年突破信息茧房,助推圈层裂变融合,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和多元的社交环境。

结  语

成长于网络环境之中的高校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借助网络扩大交往边界,符合发展趋势。因此,网络趣缘社群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算法技术只是助推了交往圈子形成的速度,影响着趣缘关系的形成。

在肯定网络趣缘社群对于高校青年缓解压力、开拓兴趣等方面所发挥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客观承认其存在伴生、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大量挤占学习时间、兴趣窄化、认知偏激、消费透支、对未来发展缺乏储备和规划等,这在实质上影响着高校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鉴于趣缘社交过度圈层化和精神归属的虚妄化,有必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外力介入的方式实施必要干预,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向之一,也是构建和谐、正向、健康的社交环境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军.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C]//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铸魂育人·融合创新:思政、党建与文化文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24:3.

[2]高辰.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12):237-238.

[3]赵若可,赵智勇,王金辉,等.人脑形态网络及其在脑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23,68(1):72-86.

[4]贾洪岩,韩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8):173-174.

[5]鲁晓平.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机制的辩证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5):56-58.

[6]冯爱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

[7]董翠,卢政.“三全育人”理念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为例[J].安徽建筑,2021,28(9):142-143.

[8]张洁.问题式专题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背景下优化思政教学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7,(12):93-96.

[9]李纯斌,樊伟,曾子茜.主体性发掘: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自觉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4):33-36.

[10]王青.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6):246.

(陶沙: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