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创新研究
作者:王新然
发布时间:2025-04-17 10:12:13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以数字经济视角为切入点,探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培养方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贸易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等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数字经济时代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也相对薄弱,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完善课程体系,融入数字经济与前沿数字技术内容。再次,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提升操作能力。最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特色实践实训体系,设立与数字经济时代相符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中实践。这些举措旨在培养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国际贸易新人才,为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经济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引 言
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为当今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深刻转型与全面升级。在这一全新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形态、内容、运行规则及流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支付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国际贸易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无限可能。同时,这一变化也使得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全新的标准及诸多挑战。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国际贸易领域的各项规则与实务,还需具备前瞻性视野与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敏锐市场洞察力以及卓越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治理的新要求
全球化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得以自由流通,更掀起了一场文化、制度与价值观的多元交融风暴。在复杂多变的格局下,跨文化沟通能力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被赋予了跨文化沟通的新要求,既要掌握多门外语,又要深度了解不同国家背后的文化、习俗、商业规范与法律细则。文化差异宛如潜藏于商海的暗礁,稍有不慎,便可能让贸易合作触礁搁浅。如中国某电商企业初入东南亚市场时,因忽视当地斋月习俗,营销活动遭遇冷场;调整策略、尊重习俗后,才逐渐打开市场,足见跨文化理解的关键作用。各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为学子搭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助力他们在国际经贸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逐年攀升,背后正是大量精通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治理规则人才的推动。
2.国内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经济结构正面临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急需增强,培育具备全球视角和创新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显得尤为关键。这类人才的首要特质是拥有敏锐的市场感知力,能够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中识别并有效利用各种市场机遇,引领企业稳步迈向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精通国际经贸规则与政策,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贸专业人才,对于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全面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持续不断地推进,国际贸易专业备受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与高度重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近八百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不过,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培养目标方面,呈现高度趋同的状态,各院校未能彰显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与优势。而且,很多高校在制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实验实训环节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与之配套的实训中心建设也不尽完善。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贸易业务场景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此外,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也较为薄弱,难以适应多变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精准对接数字经济人才的实际需求
当前,多数学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大多存在模仿重点高校的情况,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而没有用心构建适应自身学情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难以充分契合社会实际需求。例如,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国际贸易的实际应用场景相脱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随着数字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领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以及沟通策略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与对接,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旧以传统理论作为主导内容,对多语种培训及沟通能力的实践不够重视。
2.实践教学环节未能有效对接数字经济人才的迫切需求
实践教学作为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充裕,而实训课程的课时则显得捉襟见肘,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众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实验室设备的更新速度缓慢、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合作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实习岗位的数量有限、校企联合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些问题导致实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学生的实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对此,高校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数字经济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创新教育尚待深化
在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之下,人才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既是塑造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要点,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巧妙且自然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质量与影响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阵地,高校还需完善课程管理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在普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面已经构建了相对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借助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全方位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对于创新能力考核,却依旧缺少全面、科学且合理的评价标准。面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多数学生和教师还处于刚开始接触、学习的阶段,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未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正因如此,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课程却没能充分展现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和教师也未能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脱节,很难察觉到创业机遇。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明确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国正加速构建数字经济体系,其中,数字贸易作为引领变革的核心动力,正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与国际经济关系。在此背景下,高校需与国家发展规划紧密衔接,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设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要涵盖数字贸易理论、数据分析能力、跨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字贸易多样化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能,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商业环境。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进一步细化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体系,让学生系统掌握关键技能,打牢职业基础。
高校要紧跟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灵活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比如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可设计专项计划,定向培养契合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推动农村经济数字化升级。高校应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能力构建、素质提升提出明确要求,使其既懂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又深知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具备大数据分析应用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谈判的技巧。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实用性,高校要强化市场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使培养目标适应行业最新动态。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调整机制,定期复盘实施效果,依据行业趋势和学生反馈优化方案,以助力国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完善数字经济培养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下,各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过程中,需持续关注数字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并据此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全面迭代与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育成果与数字经济的实际需求紧密契合。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高校应增设一系列紧密关联数字经济与贸易的课程模块,深入剖析数字贸易的规则框架、探索数字化营销策略的构建逻辑、教授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先进方法,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的综合运营管理技巧。这些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字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核心概念,还应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构建一个既全面又深入的数字经济与贸易知识体系。
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效性,高校需持续跟踪并吸纳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与行业动态,确保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能够紧跟技术革新与市场变迁的步伐,使学生在学术与实践两方面均能保持领先。例如,引入大数据驱动的商业应用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大数据洞察市场趋势、预测消费者偏好、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高级技能,从而强化他们数据驱动决策方面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层面,高校应构建一套多元化、实战化的实训与实验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如国际贸易谈判场景模拟、跨境电商平台实战操作训练、国际物流流程模拟等,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商业环境的模拟演练中提升实战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贸易操作,亲身体验国际贸易流程,在实战中深化专业技能,积累宝贵的行业经验。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高校不仅能够培养出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还能够为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持续繁荣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引领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培育高水平、综合型数字贸易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应对数字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引导教师积极关注数字经济与贸易的前沿动态,鼓励他们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著及教学材料,并激励他们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拓宽学术视野,在教学中融合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高校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教师提供赴海外研修及课程提升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国际教育的优秀实践,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
其次,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运营流程,准确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运营模式。这样的经历可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将教学与行业实际相结合。此外,高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参与相关学术会议与专业发展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紧跟专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理念。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紧跟行业动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在数字经济和贸易领域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4.构建实践实训体系独特风貌
高校应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体系。首先,应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临海高校可强化沿海运输、国际物流管理及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而西部高校则可加强内陆运输、航空经济战略规划及贸易谈判技巧的培养。其次,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软件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锻炼自身能力,了解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也是育人的关键一环,高校应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家讲座、联合研发项目、共建案例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高校应将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贸易学科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可用竞赛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为了塑造特色化的实践培训体系,高校还需进一步拓展与企业合作的领域,可开展远程实习、在线课程等新型合作模式。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培训体系的构建环节中,制订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系统的行业需求调研及反馈机制。具体而言,可定期与企业进行深入对接、全面剖析市场需求,发现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向,然后灵活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培养目标,以保障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科学的实践培训体系,既能助力学生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又可强化其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构筑稳固根基。同样,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助力高校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贸易的形式、内容及运作规则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审视并革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应重新审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卓越的应用实践能力、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广阔的全球治理视野。同时,还需强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挑战,高校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推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升级,为构建更加繁荣、开放、包容的全球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濛,程颖慧,关雪飞.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4(29):51-53.
[2]徐莹莹,刘钰,杨晓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4(9):118-121.
[3]武云亮,董桂才.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24(2):112-116.
[4]于璐瑶,武俞辰.“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创新研究[J].营销界,2022(4):46-48.
[5]李素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21(2):27-30.
(王新然: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