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教材之舟,渡素养之河
——听顾之川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作者:贾小娥
发布时间:2025-04-16 09:28:2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4月9日,我坐在电脑前聆听顾之川先生《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的讲座。当他将教材比作“带着学生过河的船”时,我笔尖一颤——这不正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的命题吗?作为一名教龄六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曾在单篇教学的迷雾中打转,也曾在教材与素养的衔接处困惑。这场讲座恰似拨云见日,让我对部编版教材的使用有了新的认知坐标。
一、解码教材:从零散教学到系统建构的觉醒
还记得初次翻开部编版教材时,我曾对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犯过难:如何让散落的课文形成育人的合力?顾先生强调的"结构化思维"点醒了我。在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季美景”时,我将不再孤立地处理《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而是要尝试绘制单元能力培养图谱:从朗读技巧到修辞运用,从景物描写到审美体验,构建起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
课堂上,我将会带着学生先做“景物观察员”:对比朱自清笔下"赶趟儿"的春花与老舍眼中"水墨画般"的冬雪,用表格梳理观察视角的差异;再当"语言鉴赏家":聚焦《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博喻,让学生用绘画呈现不同喻体的质感,进而领悟修辞背后的情感温度;最后成为"文化传承人":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与现代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并置,引导学生发现“以景寄情”的千年共鸣。当看到学生在周记中写下“原来不同季节的风景里藏着中国人的审美密码”时,我想我会真切感受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力量——教材不再是单篇课文的堆砌,而是一条串联知识、能力与文化的珍珠项链。
二、激活文本:让经典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
顾先生说“语文教学要贴着地面飞行”,这句话让我反思:当我们在《秋天的怀念》课堂上重复“母爱无私”的主题时,是否忽略了文本与学生生命经验的联结?前年秋天,我尝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重构这篇课文的教学。课前,我让学生观察母亲/父亲日常劳作的细节,记录“让我心疼的瞬间”;课上,我们先聚焦“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的“扑”“抓”等动词,想象史铁生暴怒时母亲的心理;再引入作者双腿瘫痪后的书信,理“好好儿活”背后的生命韧性;最后,学生带着课前记录的生活片段,在课堂上分享“父母藏在细节里的爱”。
记得有个平日沉默的学生说:“我总嫌妈妈唠叨,直到发现她每天早上早起点给我熬中药,药罐上还留着烫红的指印。”那一刻,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这样的课堂让我明白:经典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照进现实的镜子。当我们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工具性与人文性便自然融为一体。
三、重构流程:在“教-扶-放”中培育自主能力
顾先生提出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让我重新审视课堂的权力分配。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想我要尝试将课堂分为三个梯度:教读课上,带着学生拆解“荒诞情节如何映射现实”,要试着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再示范“通过矛盾点分析主题”的阅读方法。另外,写作教学更需要跳出教材的“规定动作”。课堂上,我们先分析教材中的细节描写,再让学生将观察笔记转化为人物特写。我相信:当写作与真实生活接轨,教材的训练点便有了生长的沃土。
讲座结束时,顾先生说:“好的语文教师,既要做教材的解读者,更要做教学的创造者。”作为站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摆渡人,我渐渐明白:所谓“守正”,是守住教材编写的育人逻辑,守住语文核心素养的根脉;所谓“创新”",是带着对学生的理解,让教材的每一页都成为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跳板。当我们真正以教材为舟,载着学生在语言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时,终会看见:两岸不只是教材的风景,更是学生素养生长的茂林修竹,是他们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