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442”工程 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发布时间:2025-04-15 15:00:5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大课间千人秧歌体操气势恢宏,《弟子规》诵读与武术健身完美融合,足、篮、排“三大球”玩出“新花样”;小课间字母爬行赛道、数字节气跳房子、思维运动大闯关精彩纷呈。
这是记者走进绥德县部分学校看到大课间、小课间、体育社团学生体育锻炼的生动画面。
今年来,榆林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新时代陕西省立德树人工作指南》,启动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442”工程,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项实践活动 推进学业“减负”、快乐“加码”
4月14日上午,榆林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6班《光的全反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王英和同学们利用Deepseek设计的光路演示动态数据模型,借助激光笔、水槽、反射折射演示器等简易器材,动态演示光路变化,在重现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自主归纳知识点,课本上静态的内容立刻变成活灵活现的实验演示,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以前感觉物理学科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通过这次科学探究实验,这些知识变得更直观、更有趣,也更容易理解。”榆林市第一中学高二6班学生任思宇说。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借助科学技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寓教于乐,也能够逐步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榆林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王英说。
“教育改革不应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我们搭建多样化的实践载体,举办特色化的实践活动,让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劳动实践活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榆中力量。”榆林市第一中学校长郝生飞说。
4次锻炼展示 实现以文启智、以文铸魂
当传统文化与书香墨韵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1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榆林市第九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小小百家讲坛”演讲比赛,掀起了一场思维与表达的狂欢。小讲师们有的讲二十四节气、有的讲清明节的习俗、有的讲革命人物事迹、有的讲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典故,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演讲,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榆林市第九小学教室里,书柜依墙而立,柜子里放着科普绘本、历史刊物、儿童读物、国学经典等各式各样的书籍。每个走廊上也设置了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书香气十足。“小书虫读书吧”“大先生淘金屋”“童真童趣缤纷园”“评古论今智慧田”“我与小树共成长”“萤火虫书吧”等读书设施随处可见。学生们正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图书,或安静落座津津有味地阅读,或静靠桌椅徐徐翻阅,或彼此轻声交谈观感……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书香。
“我们围绕“讲、读、写、诵”四项文学技能,打造自主性、体验性、个性化的校园读书空间,营造时时、处处、人人可读的校园环境。每天开展晨诵、午读、暮省“三读”活动,定期举办小小百家讲坛、诗词诵读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周记评选等活动,让每名学生每学期上台演讲一次、每月精读一本好书、每周撰写一篇周记、每天朗诵一首诗词,全面培养孩子们阅读、书写、演绎、口语表达能力。”榆林市第九小学校长王莹介绍。
2项技能培养 推进体育强身、艺术润心
3月28日,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面花教师陈赋艳,正在给前来研学旅行的定边县油房庄小学同学们现场展示面花技艺。只见他手指灵活地舞动,一个个彩色小面团被灵巧地揉、捏、切、刻、点,不一会儿,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哪吒”面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色彩绚丽,惟妙惟肖。同学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解,一边照着老师的方法学着做,大家都被这门古老的艺术深深吸引。
“以前都是在非遗展馆才能见到面花,这几天在实践基地里,每天都安排这样的课,真有趣。”定边县油房庄小学五年级年级学生刘金莉兴奋地说到。
“我们以陕北特色文化为纽带,开设陕北民歌传唱、榆林小曲研习、面花塑形、剪纸创作等课程,并创新性开展陕北腰鼓、攀岩、巨人行走、真人CS、体育游艺等体育素质拓展项目,构建沉浸式、互动化、活态化的实践教育平台,形成“传习+创新”的艺体教育新模式,每年有1.5万名左右的学生前来研学实践,旨在让每名学生至少学会1项终身受益的艺术技能和1项为体育技能。”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党委书记高舸说。
“我们坚持‘分学段、逐年级、全贯通’的原则,谋划实施‘442’工程,就是要充分用好校内外资源,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把德育铸魂、非遗文化传承、科学创新精神强基、全面发展淬炼、成长发展解惑转化为学校和地方的生动实践,打造“一校一特色”“一县一典范”的工作机制,推进学生‘减负’的同时,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榆林市教育局局长尹增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