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奖助从“金课”到“金体系”的探索
作者:杨再文 刘向荣 赵顺省 加晓丹 杨 征
发布时间:2025-04-15 09:50:18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性出发,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了研究生奖助体系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通过类比“金课”,提出了构建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措施,分别从优化奖助内容、实施卓越奖助“金体系”政策、打造研究生奖助“金体系”、融入“奖助思政”、维护研究生奖助和学业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以期实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的卓越培养。
[关键词]双一流 金课 研究生 奖助“金体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SZG2023092);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5BY47、19BZ028);西安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13);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JY-2013-PY-3)。
引 言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创新改革则是推动建设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奖助体系方面,我国基本呈现出“大锅饭”式的奖助政策,在这样的体系下,导师和学生努力向上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奖助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潜能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奖助体系的激励和帮助作用未能体现出来。如果不进行创新性改革,还是沿用传统的“大锅饭”做法,必将成为制约我国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性障碍,进而阻碍“双一流”建设的行进步伐。
研究生奖助体系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双一流”建设的推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相关研究也呈活跃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报道学生资助政策,应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学生助学贷款等,优化研究生奖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北京大学的孙也刚提出了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向红认为研究生科研资助还有更广泛的外延,其本质是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所应得的工资,充分调动研究生加强个人的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武汉大学的雷世富呼吁应将获得奖学金和如何发放助学金的权力归还于导师,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实行动态管理。北京大学的王仰麟等人提出应设立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华东师范大学的高新柱提出改革研究生奖助体系需要一系列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改革配套措施。在奖助方式方面需做到成长帮扶与感恩教育相协同,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对导师则自然会产生更深的感激之情,充分发挥奖助育人的功能。
研究生奖助体系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研究生奖助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热点问题。英国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包括向全体学生发放用于支付学费或生活费的各种助学金、为学业成绩优异者颁发的奖学金或助学金等。美国推行设定“资助包”奖助学金管理制度,把研究生获得的全部资助以一个总“包”的形式,通过合理规范的资助配置,使需要提供资助的每个研究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基本相符的经济资助。
从奖助体系理论的角度看,美国教育经济专家约翰斯通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多方面负担,该理念发展到后来形成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另一种较受认可的是激励理论,研究生通过个人努力,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得到导师相应的资助,能够激发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奖助体系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研究“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院级工科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资金来源和实现方式,奖助分离对促进“双一流”建设的作用,揭示奖助体系与促进“双一流”建设的相互作用机制,实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进而促进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院级工科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资金来源和实现方式
对于院级工科研究生奖助体系而言,其资金来源和实现方式是该体系的重要方面,需要拓宽奖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优化以奖助为主的奖、助、减、补、贷等多元化研究生奖助体系,统筹国家(政府拨款)、学校(研究生培养费)、学院(学科建设经费)、企业(横向课题)、导师(科研项目)和学生(全面收费及校友捐赠)等多方面主体对研究生教育奖助经费的成本补偿。
2.研究生奖助分离对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作用
研究奖助体系中各种资助方式分别对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贡献作用。弄清楚奖学金方式促进了什么,助学金方式实现了什么,减免、补偿和贷款等方式又起到什么作用,各种方式分别对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奖是为了培养卓越人才,助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这一目的。
3.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促进“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奖助体系的激励作用,研究其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表ESI、SCI、EI、CSCD、中文核心等高水平研究论文和专利等创造性成果的贡献作用,研究其在完成政府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过程中的刺激作用,充分发挥效率优先功能,揭示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奖助体系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激励作用的同时,兼顾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研究奖助体系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健康人格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促进“一流大学”建设的相互关系。
构建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措施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奖助体系要像打造“金课”一样,建立一套优质的研究生奖助“金体系”。构建该奖助“金体系”,可以从优化奖助内容、实施卓越奖助“金体系”政策、打造研究生奖助“金体系”、融入“奖助思政”、维护研究生奖助和学业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
1.优化奖助内容
奖助的目的是通过刺激和资助方式,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变得卓越,故而可以利用“三奖三不奖”的方式来实现,这对资金短缺的情况尤为合适。“三不奖”是“学生正常应该完成的事和成果不奖、学生稍做努力就能实现的成绩不奖、就算设置了也不可能有学生实现的成果不奖”,例如就算设置了该奖助内容,但是十年二十年也没有学生能够拿到,这样的成果不列奖,因为学生看不到希望,起不到激励作用。“三奖”是将资金用来“奖卓越成果、奖难关攻克、奖公益奉献”。抓住关键点,有所奖有所不奖,才能重点突出,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好地追求卓越,达到培养卓越研究生的目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讲究“呼吸”,通过卓越成果、难关攻克和公益奉献等进行奖助,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把学生当成一面“镜子”,通过“察言观色”,了解该奖助对学生的刺激和鼓励作用,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完善。
2.实施卓越奖助“金体系”政策
打造卓越奖助“金体系”与打造“金课”一样,要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在校园里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科研中的思想、方法、态度和成果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研究生的固有思维和学习方法,不断地丰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研究生科研是一种境界,三尺通风橱,精彩科研生,一个卓越研究生应该博专结合、学研相辅和与时俱进,同时具有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双重重视,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相信研究生能够统筹课程学习、科研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促使自己变得优秀和卓越。卓越奖助“金体系”应该把奖助内容和实施方式与这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奖助的风向标始终围绕着培养卓越研究生这一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手段的变革,从教室的黑板到幻灯片、录像片、投影仪、PPT、多媒体、互联网等,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实验仪器的检测,再到各种软件的计算模拟,无不在改变着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2012年作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元年,开启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改革的新革命,在继续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体现了很高的价值,在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中也逐渐兴起,随后,私播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等新的课程模式也逐步蓬勃发展起来。与此相类似,研究生奖助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之前的政府拨款这一单一的来源,拓展为导师、学院、学校、社会大众和政府等多种来源相结合的复合式资金来源。可以开展奖助资金的大规模在线募集(Massive Open Online Collection,MOOC),面向社会大众,让愿意资助教育事业的人士和机构有一个正规的资助对接平台。可以进行奖助资金的小规模在线募集(Small Private Online Collection,SPOC),范围是学校师生,包括已毕业的校友。也可以进行奖助资金的翻转募集(Flipped Collection,FC),之前都是先设定好奖助规则,让有资格的学生去申请奖学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项目都包括了进去,对于某些特定的卓越成果,由于是首次产生,在既有的奖助项目里没有覆盖,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卓越成果拿出来,再进行募集和资助,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申请和提交相关材料,从而获得奖助。这种方式给许多首创性的卓越成果提供了接受奖助的机会,也能够激励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去做一些原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对培养卓越研究生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对于覆盖面较大的学业奖学金,可根据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S)来进行参考,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以“思想品德(S1)”“业务能力(S2)”“学习成绩(S3)”和“学术成果(S4)”等为依据。
3.打造研究生奖助“金体系”
要像打造“金课”一样打造研究生奖助“金体系”。加强普通监管,利用“奖助覆盖率”“奖助数”等来监管,只能起到淘汰“水体系”的作用,对于打造“金体系”而言,单纯依靠监督还远远不够,还得充分发挥“科学性”“创新性”“前沿性”,从奖助理念、奖助内容、学生刺激作用方面加强“金体系”的打造。之前,课题组对研究生奖助体系尤其是研究生奖学金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系列有建设性的成果,但是离“金体系”的打造还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金课”的特征可归结为“两性一度”,即“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同样,奖助“金体系”的打造也要围绕着实现“两性一度”来开展。奖助的高阶性就是授奖对象决不能仅仅是因为课程学习成绩好和考试分数高,所列获奖成果必须是有机结合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能体现该研究生在解决复杂科研问题中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奖助的创新性就是奖助内容要体现时代前沿,奖助形式具有先进和互动性,要体现差别,不能是满员获奖,奖助结果经得起探究和体现个性化,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奖助的挑战度就是研究生获得奖助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研究生努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努力和勇于创新才能获得奖助。
4.融入“奖助思政”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实现这一要求,奖助体系也有权利和义务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奖助体系的内容、实施方式等方方面面均应有所体现,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只有将“思政”融入奖助,才能让研究生明白,奖助的目的是要让普通变成优秀,优秀变成卓越,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将来要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职责,为社会服务,做时代的创造者。也只有融入“思政”,才能体现奖助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发挥激励和鼓舞的正能量作用,而不是恶性竞争,更不是虚荣、攀比和拜金。要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将“奖助”这一条线拓展到“教育”这一个方面,为奖助赋予德行。实现“奖助体系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奖助体系”,让奖助“金体系”的激励和鼓舞功能发挥到最佳程度。
5.维护研究生奖助和学业心理健康
维护研究生的学业心理健康,预防研究生的学业倦怠感,提升学业幸福感。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大,需要应对课程学习、科研和生活等诸多事宜,表现为量多(学习负荷重)、事杂(学习头绪多)和累心(情绪消耗大),这对研究生奖助政策的实施和奖助体系的育人功效带来了极大挑战。预防研究生的学业倦怠感和提升研究生的学业幸福感就成为卓越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奖助“金体系”也要考虑到所涉及的相关功能,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来提升研究生的学业幸福感。
结 论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改革永远在路上,通过优化奖助内容、实施卓越奖助“金体系”政策、打造研究生奖助“金体系”、融入“奖助思政”、维护研究生奖助和学业心理健康等措施相结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导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导师、学院、学校、社会资源和政府来为大学卓越研究生教育服务,帮助困难学生,刺激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其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培养,相互协调,共同为高校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的卓越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艺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24-32.
[3]孙也刚.论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J].高等教育研究,2003(3):45-45.
[4]王向红.论我国研究生研究资助体系的创新与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8-21.
[5]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6-69.
[6]王仰麟,生玉海,黄俊平,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1-15.
[7]高新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92-94+97.
[8]欧万彬.全面收费背景下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路径选择[J].中国研究生,2016(4):52-55.
[9]凌云志.英国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91-95.
[10]凌云志.美国研究生奖助体系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93-96.
[11]张春蕾.D.B.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
[12]张顺能.从预期理论谈管理中的员工激励[J].求实,2005(S2):229-229.
[13]江爱华,施大宁,马静,等.“金课”建设的时代背景、核心任务及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53-54.
[14]杨再文,刘向荣,赵顺省,等.“期望效应”在物理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8):69-70.
[15]杨再文,刘向荣,赵顺省,等.“期望效应”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66-167.
[16]管丽华,张亚婷,杨再文.地方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的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8):184-185.
[17]朱艳洁.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270-271.
[18]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19]王竹立.论信息时代的“金课”[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3):14-21+42.
[20]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1]朱玉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9-22.
[22]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3]王梅.新中国成立70年来研究生奖助政策的变迁逻辑与优化选择——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0-26.
[24]马婧,李争春,李雨鑫.研究生奖助体系育人功效探析——以南开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3(5):96-101.
(杨再文、刘向荣、赵顺省、加晓丹、杨征: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