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与“育分”如何统一,是长期以来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本位”的全新阶段,不断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育人”与“育分”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在现行政策框架下,教师应该如何兼顾“育人”与“育分”,实现既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的目标?——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于老师

用心“育人”,用智“育分”

王献斌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育人”与“育分”孰轻孰重?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自一件往事。有一年高三“一模”结束后,小Z同学一连几天都没来上课。我通过询问他的班主任得知,原来他是因为“考砸了”,一直把自己关在屋里,任凭父母如何安慰,始终不愿来上学。老师和同学们也曾登门劝说,但都无功而返。直到高三毕业,我都没再见过小Z。事实上,他“一模”考了全班第五,所谓的“考砸”,仅仅是数学成绩不理想而已。

小Z的事让我深感遗憾与自责。也许有人会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他的心理太脆弱。但作为教育者,岂能把一切责任全部归咎于孩子?从家长到老师,再到整个社会,大家总是把分数看得太重,不知不觉中,孩子早已背上了分数的“思想包袱”。

其实,“育分”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核心。抓牢“育人”的根本,“育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同种下一颗种子,我们只需要给它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它自己就会破土而出。而分数仅是考查学生的一项指标,如果将之奉为唯一,背离“育人”的初衷,再高的分数也只是昙花一现。

如何“育人”?我认为关键是用“心”,即在日常点滴中润泽学生。教育家于漪曾抓住学生乱扔馒头的举动,教育学生“粒粒皆辛苦”,要懂得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育人”是随时随地发生的。看到有学生对向他请教的同学不耐烦时,我就告诉他彼此帮助、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发现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我就给他讲不惧失败、再接再厉的重要性。“育人”在于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适时进行引导。

如何“育分”?我认为主要是用“智”,即把分数看作学生学习的指向标。考试给学生带来不少压力,有的学生每次面临考试时,都会神经性头疼、肚子疼。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正确认知考试,帮助学生理解考试只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分数,帮助学生认识到分数只是学习和成长途中的指向标。如果考得好、分数高,就继续扬帆向前;如果考得不好、分数不高,则需要停下脚步、剖析问题,寻找接下来要努力的正确方向。“育分”是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成果,对分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绝不能一味批评、施加压力,而应该积极引导、始终陪伴、勤于鼓励。教育是生命润泽生命的事业,“育人”要用心;教学是依赖多方力量协作的过程,“育分”要用智。分数只是一个指标,在某个时间节点或许显得十分重要,但如果以“育分”推动“育人”,短期内可能有效,长期来看后患无穷;而以“育人”推动“育分”,短期内也许收效甚微,长期来看则会厚积薄发。因此,“育人”工作必须做扎实,学生有了成长的内驱力,教育就会成为一个不断收获惊喜和奇迹的过程。

找寻“育人”与“育分”的平衡点

郄文丽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提到“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如果硬要把二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去比较,并不合理。首先,它们不能归入同一个类别。“育人”侧重指以品德为主的综合素质,“育分”则专指追求考试成绩,二者标准不同,没有可比性。其次,它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育分”是“育人”的一部分,“育人”是涵盖“育分”的有机整体,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不能进行比较。

那么,并无可比性的两个方面,怎么会产生矛盾?我认为完全是人为因素所致。推行素质教育,应该既注重学生横向的全面发展,又注重其纵向的可持续发展。“育人”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与社会发展;“育分”则聚焦如何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变为分数,适应现行人才选拔方式的需要。二者是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往往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分数却能立刻被看到。参照学生的分数,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达成重难点“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的目的。同时,中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也客观存在,由此带来的考试焦虑确实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只看重分数,从而偏废德、体、美、劳四育。长此以往,将“育分”凌驾在“育人”之上,必然出现“以分评价人”“见分不见人”“分好人就好”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年,钱钟书先生以数学15分、国文特优、英文满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假如只因数学分数低,就忽略先生国文与英文皆为第一名的事实,世上很可能就少了一位旷世奇才。作家王蒙辅导小学四年级的孙子写语文作业时,一道选择题“看来看去,四个选项都对,我还真不会”。《寂静钱钟书》一文的作者曾表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并不奇怪,因为题目能不能答对,不仅需要相关知识,还需要一些答题技巧;而文章能否写好,则是由兴趣(爱写)和技能(会写)共同起作用的。写文章和做题不是一回事,写出好文章和做对题也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两件事是可以结合的,使用科学合理的题目,真正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分数必然不会低。特级教师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系列探索,尤其是1996—1999年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赵谦翔让实验班的学生在没有进行任何高考模拟训练的情况下,提前一年参加全国高考语文测试,平均成绩为107.7分,比同校当年毕业的文科重点班语文平均成绩高出0.7分。第二年正式参加高考时,该实验班语文平均成绩达112分。此次实验把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生取得素质与分数双丰收,成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到“育人”与“育分”合二为一?

目的明确,眼中有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目前,从家庭到学校乃至全社会,大多数人习惯“唯分数论”。如此一来,只看分数不看人,分数就掩盖了它背后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降低对分数的关注度,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更多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过程。

步骤规范,“育心”为先。钱伟长院士弃文从理,最终成为我国力学之父的事迹启迪我们:心之所向,必全力以赴。这般强大的“心”包含争取胜利的决心、反败为胜的信心以及矢志不渝的恒心。“育心”是推行“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如育爱国心而图报效,育奋斗心而志建功,育坚韧心而耐磨炼,育平常心而享生活。

方法得当,营养为上。赵谦翔自创了三种素质教育课程。一是创造性阅读课,引当代名家名作入课堂,使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二是主题班会感悟课,让学生把“心动”“笔动”“行动”统一起来,把“学做人”与“学作文”统一起来。三是《东方时空》感悟课,以《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等节目为教学文本让学生写观后感,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新颖别致。

综上所述,“育分”不是“育人”的全部,“育人”可以同时“育分”。赵谦翔教学实验的成功,以事实证明,语文素质教育完全能够获得“育人”与“育分”的双赢。

“育人”与“育分”同频共振

王洪丽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

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嘱咐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在《诲学说》中鼓励儿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向十分重视品德修养,以史为鉴,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重视“育人”工程,使“育人”与“育分”同频共振。

社会发展呼唤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绩“一花独放”不足够,各项素质“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教育的“春天”。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育人”的成果可能难以考量,而“育分”的效果却立竿见影,所以大家普遍把重点放在了“育分”上。每年中高考之后,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全国状元引人瞩目,本人获奖励,老师、学校有功劳,家长脸上有荣光。诸如此类的“分数效应”愈演愈烈,“唯分数是尊”也就顺理成章,于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天平逐渐向“育分”倾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分”在短时间内可能取得了效果,但从长远看,如果不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极易导致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这类问题很可能给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社会。例如前几年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给室友投毒的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等,都是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所以“育人”工程不能忽视,“育人”与“育分”工程必须双管齐下。

那么,如何做到“育人”与“育分”的统一?

做有温度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激发生命的无限可能,让孩子焕发天然的活力,从而获得个性发展,在适合的领域发光发热。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既包括身体的成长,也包括心灵的成长。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道受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向导,不仅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灵。“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假使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都能游刃有余,引领其提高分数就指日可待了。

以兴趣引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乐学”。遇到有学生厌学时,要剖析他们厌学的原因,找到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进而引导他们发挥所长重新建立学习的自信。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时,要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陪伴他们勇往直前。唤醒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斗志,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

情感目标不是摆设。在教案里,教师通常会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写得清清楚楚,但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往往会大打折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要善于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放开胸怀,打开眼界。试想,一名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学生,在学习上会不努力吗?充分利用教育情境。教师要有能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创设教育情境的能力。例如,物理、化学课上,多领学生做实验,既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校园里有女学生浓妆艳抹时,告诉她青春的美不用口红定义,适时进行审美教育;课下多给学生布置帮父母做家务、观察大自然等作业,帮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热爱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与家国情怀,学生的内驱力得到提升,才能品质与分数双丰收,“育人”与“育分”齐头并进。

“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贯穿教育事业的始终。“育人”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品质。正如培养植物要先培根,根深才能叶茂;培养人重在育“心”,心正才不会走偏。当今社会一些不良商家为谋取利益卖假货、以次充好,一些问题官员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都是思想品德不良的表现。

综上所述,“育人”与“育分”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二者就像是孪生兄弟,或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站在时代的潮头,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做教育,在“育人”与“育分”的平衡中开辟新路,谱写教育新篇章。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