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启智悟讲座精义 杏坛问道行教学新途
作者:张敏
发布时间:2025-04-13 21:57:5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清风徐来,书页轻翻,恰似语文教学之途,每一次探索皆如翻开新篇。在这广袤的教育天地里,教科书宛如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神秘花园,静静等待着教师去发掘、去运用。近期,有幸聆听顾之川先生关于《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的讲座,恰似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我在教学探索中干涸的心田,引发了诸多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一、溯源教材慧心,巧筑知识楼阁
顾之川先生在讲座中着重强调,教师对教科书的熟悉程度,切实关乎教学成效的优劣。教科书绝非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其深刻蕴含着教育理念、编写思路,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规划。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其单元主题的编排独具匠心。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 “四季美景” 为主题,《春》《济南的冬天》等篇章,引领学生在文辞间领略自然的绮丽,从对季节景致的浅近感知,逐步深入到对文学表达的体悟,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态势。教师若能明晰单元主题与各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便能在授课时巧妙引导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架构。在讲授八年级上册 “新闻阅读” 单元时,《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课文,既涉及新闻体裁的知识,又聚焦于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性。教师唯有深切领会教材这般编排的意图,方能在教学过程中精准发力,使学生洞悉新闻的特质,提升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
二、破教材之囿,牵生活之线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此语切中要害,点明了灵活运用教科书的关键要义。在实际教学中,常见部分学生虽对课本内容能够熟背,然而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时,却常常力不从心。这恰恰凸显出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过度局限于课本内容,未能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说明文单元时,《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等课文,介绍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说明方法。教师在此处,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课本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篇章结构,更应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说明文应用场景,诸如科普读物、文物介绍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生活中的说明文探寻” 活动,让他们收集各类说明文素材,剖析其中的说明方法,并尝试自己撰写简易的说明文。如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能力。
三、探素养幽径,绘生活真情
在落实语文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明辨核心素养的层次与重点。曾经有记叙文写作训练,起初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上,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虽然要素齐全,但内容空洞、情感匮乏。自聆听顾之川先生讲座后,方才领悟到语言运用能力,绝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机械学习,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用细腻的笔触抒发真切的情感。因此,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师长的一次鼓励、邻里的一次互助,并通过课堂写作练习,促使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摹这些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升,文章不仅语句通顺,而且饱含真情实感。
四、破传统藩篱,铸综合华章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将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导致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失衡。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单元时,尝试采用综合性教学策略。先让学生查阅典籍,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个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接着组织小组研讨,让学生交流对诗词意境的领会,提升其口语表达与思维能力;再让学生依据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创作一幅画作,将抽象的诗词具象化为直观画面,这涉及艺术审美与跨学科能力;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词改写为散文,锤炼其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诗词的精髓之中,语文能力也得以全方位提升。
五、因材施教,点亮阅读繁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阅读教学时,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性任务,比如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度剖析、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等;而对于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应从基础入手,帮助他们掌握字词、梳理文章脉络。在教授《出师表》一课时,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剖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从历史维度探究此文的意义与价值;对于阅读能力稍逊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此分层教学,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驱偏失阴霾,守教学正道
顾之川先生在讲座中也指出,教师运用教科书时,务必留意克服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两种偏差。主观主义表现为教师仅凭个人喜好与经验进行教学,忽视教材的整体编排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讲解某一课文时,有的教师过度拓展课外知识,导致教学重点偏离,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反而浅薄。形式主义则体现在教学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与成效。比如,为了营造课堂的热闹氛围,部分教师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却没有充分考虑课件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在某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课堂上大量运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然而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这些华丽的形式吸引,对课文的学习反而浮于表面。这警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与方法,谨防陷入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误区。
恰似星辰指引夜航的船只,顾之川先生的讲座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茫茫大海中指明了方向。教科书是我们手中的船桨,如何巧妙挥动它,让教学之舟在知识的海洋里平稳前行,需要我们不断地钻研与实践。愿我们都能成为优秀的掌舵人,带领学生驶向语文知识的浩渺星河,在每一页教材中,发现新的诗意与远方,让语文教学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