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科书为舟,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作者:周敏
发布时间:2025-04-13 21:55:3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最美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春意闹。于生机美好的春日,我有幸聆听了顾之川先生关于《语文教师如何用好教科书》的专题讲座,这场讲座犹如一泓清泉,荡涤着我的身心,让我们明晰了教材,看见了语文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讲座中,就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顾之川先生从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一是熟悉掌握教科书;二是灵活使用教科书;三是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他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和扎根课堂的实践智慧,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科书使用的三重境界:从“教教材”的机械搬运,到“用教材教”的智慧转化,最终实现“用教材育人”的生命对话。这种认知的迭代更新,正在重塑着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引人深思。
一、溯源教材中明语文方向
顾先生强调,语文教师要熟悉掌握教材,明确教材的定义,要有清晰的教材定位。反观平时的教学,我们很多老师对所带年级的教材没有真正做到整体而系统的了解、熟悉,大多是就课文教课文,就内容解读内容,自己研究的很深入,讲解的很到位,“劳而无功”,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教科书的功用。顾之川先生在讲座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对教科书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单元中选取课文的目的、重难点是什么等等要非常熟悉,因为一个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关于教学成效的高低。当我们语文老师对教教材熟悉掌握之后,就可以据此组织相应的文本阅读、表达交流以及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单元”,教师应在熟识单元目标之下,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然后通过单篇新闻的各有侧重点的突破,最后再整合对比中,让学生聚焦新闻体裁,明确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语言等特点,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新闻知识体系,最终会看新闻,会写简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语文教材做到了熟于心,熟门熟路,才能自如开展真教学。
二、深耕文本中育学科素养
中国人要学好中国文,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是责任,也是义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绝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文明的摆渡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运用教科书。在教学中,我们要扎根文本,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把课本揉碎了,掰开了,让教科书活过来,从而滋养人的精魂。要知道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教材,由教材外在的形式抵达内容的深处,真正用好教材这一工具,而不是就课文讲课文,就内容理解内容。有老师在执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此类课文时,让学生化身一名园林设计者,或者一名优秀的导游,带着大家快快乐乐的走了一遭,一篇篇经典的说明文就此结束。如此教学,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我想选编教材人意图应不在此吧。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但是要在真实情境中,明白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能力,理解本单元的目标和学习方法,如此锤炼语言运用与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在语言文字的深度学习中,语文素养就会在语言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三、灵动语文中守教学正道
顾之川先生指出,教师运用教科书时,务必留意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偏差。我们要懂得变与不变的平衡。变的是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但不变的是掌握语文工具,熟练听说读写,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修养。我们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的教育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提高语文的素养和关键能力。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立足语文,适当超越语文,突破学科思维,走进文本,然后走出文本,最终又跳回文本,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唤醒的质变。这就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学识和教育教学智慧。而平时的一些课堂上,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多样,影片音乐加讨论,辩论旅游和判案,形式多样课堂活,各种招式纷至沓来。如很多老师教授《猫》和《孔乙己》此类课文时,为了教学的“活”,均是以“杀死猫的罪魁祸首是谁?”“是谁将孔乙己推向死亡的深渊?”来切入,开始对簿公堂,做起了包青天。教学设计是“活”了,但不“实”了,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脱离文本,形式大于内容,未能真正达成语文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灵动的语文教学中,坚守语文教学之道,守住语文的根。
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回望,顾之川先生的讲座恰似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语文教师教科书使用的认知盲区。师生共用教科书,应是师生共赴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教科书构筑的精神原野上,让每个汉字都成为叩击心灵的音符,让每篇经典都化作滋养生命的甘泉,那些沉睡的文字就会苏醒,带着体温和心跳,漫溯到师生生命的深处。这或许就是先生讲座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用教材而不困于教材,教语文而超越语文,方能在教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