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在的世界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世界是可能的经验和经验认识的对象的总称,是那些根据现实的经验在正确理论思维中可以认识的对象的总称。他的学生海德格尔把世界分为周围世界(人与物)、共同世界(人与人)和自我世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主编)介绍,19世纪的物理学对宇宙的看法曾经是这样的:宇宙可划分为两个较小的世界,一个是光、波的世界,另一个是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电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可感知的宇宙现象。在《不列颠百科全书》1922年版(第12版)的“相对论”条目中写道:“宇宙图画”的新情景不再是“三维空间中一片以太海洋的受迫振动”,而是“四维空间世界线的一个扭结”。

回顾历史,哲学家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可知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事物世界(可感世界)是变化、虚假的。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原因、范型,事物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人类易被表象所欺骗,这是常情。现象和经验是一对主客体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生成物。对主体来讲,自己身处其中的客观对象既是现象,也是经验。当我们意指客观事物的时候,一般可称其为现象,当我们强调自身主观性的时候,一般称之为经验(当然,经验概念实际比现象的概念要丰富)。经验、现象既是客观事物对主观的呈现,也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把握。简言之,现象、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生成,又具有客观指向(意向性)。光影等现象故不足凭依,而柏拉图所谓永恒的理念世界显然也是画饼。

卡尔·波普尔则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看法,在《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他定义道:“我们可以称物理世界为‘世界1’,称我们的意识经验世界为‘世界2’,称书、图书馆、计算机存储器以及诸如此类事物的逻辑内容为‘世界3’。”波普尔所谓的“世界3”,不过是社会化的、物化的精神世界。有人据此表述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思想世界。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说道:“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的干预,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智能与意识在自然世界中演化而来。生活在什么领域,在于我们的认识与实践,形式的、本质的,经验的、感性的、理性的,科学的、宗教的、道德的、艺术的,现实的、理想的,等等,在不同时空、不同认知下不断转换。如恩斯特·卡西尔前文所言,我们一旦拥有了进化的、物质的、精神的工具,我们仿佛已经不能直接面对直观实在(也就是客观世界)了,我们毫无障碍地借助语言的、科学的、文化的、宗教的、艺术的等认知工具来处理这些事物。

“一切概念,只要彼宣称能为吾人提供任何一种有关实有的知识,终究而言,都必须于直觉中获得‘兑现’:这几乎是今天所有知识论立场所不置疑的共法。”(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五项研究》)世界既是物质的(实在的),又只能通过意识来认识,而意识又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异想天开的社会意识,依然会创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直到碰壁或者更有竞争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出现并与它竞争,接受自然淘汰。要么主动接受,要么被动融入强势文化。当然,在漫长的演进中,这种变化也可能产生自其内部。文化交流、策略竞争,这些也是神话、巫术、王权、宗教不能长久垄断人们生活的原因之一。

胡塞尔提出,一切实证科学都将世界当作持久的前提,一切实证东西的假说,都是建立在世界这个“假说”之上的。这是两个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基础问题。世界是什么样的并没有一致的认知,世界是否永续存在也没有一致的认知。我们只能从对我们有利的、有意义的角度去建立认知的这个基础。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地球在宇宙中瞬生瞬灭,这是一个偶然的存在。由身边事物的循环往复运动,而推演万事万物皆在循环往复中,这是大多数文明的认知。然而,也许大循环中蕴含小循环;小循环中蕴含着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阶段式发展;每一个阶段性发展中又蕴含着各种大小循环;大循环、小循环、螺旋式上升发展、阶段式发展中蕴含着毁灭、中断、停滞、倒退与多样性变化。世界到底是如何演变的,无法定论。

在纷纭的看法中,我们始终不要忽视了这个前提:只有一个世界,我们生存繁衍“与在的世界”。人、社会、自然是一体的,人与社会是自然历史演进的一部分。在变化的外部自然、社会环境的压力下,在自身生物结构功能的进化下,在自身认识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积累下,选择什么样的视域,在于策略、在于环境、在于目标、在于历史。回顾胡塞尔的问题,世界是否永续存在,不得而知。而人类作为生命体,种群应该是会消亡的。

二、认识之阶——前提、条件和默认倾向

从与在的世界出发,我们认识到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人如果不意识到他现在的状况和他过去的局限,他就不可能塑造未来的形式。”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简要指明了人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情势。然而在这之先,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前提、条件和默认倾向等问题需要探察。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超出历史之外的立脚点,以使我们站在上面可以从历史上对某个问题的各种解决尝试中去思考该问题的同一性。”

我们要审视反思我们认识行为的这种处境,这种历史性。我们要反思考察认识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综合的,还会随着认识行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认识是一个生成过程,既有认知主体主客观的各种前提条件,也有认知对象——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既有认知主体的客观存在,主观的自我生成,还有认知对象——事物的客观发展演化以及其中意识体的社会行为效果(以上可简称主客观的前提条件,主客观的生成与演化)。主观的自我生成还具有前见、前把握与默认倾向的问题,以及一些认识限制问题。例如:认知总是具有有意无意、无可避免的选择性,又比如出墟效应等。

我们与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存在时间距离(历史距离)、空间距离、文化距离(包括语言距离、文化背景距离、文化常识距离、生活方式距离等)、情境距离、价值观(立场)与意向距离(以上可简称为位格差);要把握我们所扮演的参与者、主导者、观察者、评价者(策略移植者)等这些身份角色视域之差别(可简称为角色视域差);要分析事物中人物的目的动机,及其主观前见前把握与事物发生的前提;反思我们作为认知者自身的目的动机、前见前把握与这个释读行为的各种前提等。这些易被忽视的因素,却往往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察、理解与策略的学习应用。这里既有事物发展的前提,也有认识事物发展这个行为的前提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们既要反思认识行为的前提、条件和默认倾向,也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默认倾向,还要反思二者中的主观的目的动机、前见前把握。

事物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人的认识、理论是在一定历史继承性的、物质的、生物的、意识的、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且描述或者解释了事物发展的一个片段。因此,所谓前提、条件是这种历史继承性、片段性所形成的。这种历史继承性既体现为事物物质方面的前后相继和延续,也有人在生理的、心理的、认知的、实践的、文化的等方面的传承发展。此外,前代人的习得倾向也可能会作为文化习俗而被传承延续。

默认倾向是指生物在发展中的动态生成(生长倾向)和习得的不确定性所体现的选择倾向。默认倾向包括生长倾向与习得倾向。一是指生物在外部环境、自身机体上对自身功能的开发运用的倾向。比如人与黑猩猩手掌的不同,是由于生存方式之差异、进化发育倾向之不同所导致的现象,体现为自我动态生成。二是体现为在外部环境、群体行为、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影响下交流学习模仿的倾向性选择,这是相对积极主动的习得倾向。生理机能、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在生物个体诞生后的生长发育中,受到生存环境、生活模式、群体或社会文化等的影响,而体现出这种两种倾向。

作为认识成果,各种理论也离不开假设前提。理论的假设前提往往是指向客观世界的实在、事态,或者是基于科技与文化水平的文化知识成果。但也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其理论的假设前提指向了精神世界在现实中无法验证的部分。当然,我们不能过于执着,有些理论现在无法验证,未必将来也无法验证。认识可以天马行空,不受限制,但要让认识或者理论能够在现实中取得预期的、有益的效果,则必然要受到客观世界以及社会意识的束缚。这种情况,不光对理论有此限制,对理论的假设前提也必然有此要求。

以上考虑了认识行为和认识对象(事物发展)两方面的物质的、生物的、意识的、逻辑的、社会的、文化的、实践的等方面的前提、条件、默认倾向的因素,以及这两方面涉及的主观的目的动机与前见前把握的因素,还有历史距离、文化距离、角色不同所造成的位格差、角色差等影响认知的因素。下面考察认识行为在意识逻辑方面一些容易被忽视、误解的前提、条件和默认倾向。

(一)认知上的出墟效应

庄子《秋水》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通“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讲述了认知者受限于时间、空间、文化传统与习惯,认知受困而不自知的状况。然而,正因为井蛙也可能出墟,夏虫也可能进化越冬,曲士也可能碰壁自新而破教,所以庄子才用这样的比喻来警示众人。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文明的进步是在生物进化、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出墟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而这种伴随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生理功能的质的跃进,这种因为科技文化等生产力水平的质的跃进而造成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质的跃进,反而形成了一些历史认知障碍,表现为:1.之前不可达成之能力与事态,在达成之后,这种能力与事态被认为是先验的、先天的。例如人的语言能力。2.达成之后对跃进之前的其他方法的遗弃或者贬低。比如近代以来对科学和理性的极度崇拜,对经验和感性的过度贬斥等;3.由于思维工具的跃进,对一些理论、策略之物质的、精神的前提和条件的忽略,也就是对事物历史性和生成性的忽略。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存在与意识孰先的问题。没有自然,没有自然进化出来的人的智能,谈不上意识与逻辑;没有意识与逻辑,则世界的存在与否就不会成为问题,也不会成为认识对象,更不存在先后的问题。有了意识与逻辑,才有了问题,才有了主动分辨存在的需求。思维认识工具的诞生竟然使一些人认为意识先于存在。回顾历史,会看到大量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如“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当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在不同的理解方向上,它们都有其合理性、启发性、进步性的一面。

这种人类在长期历史演化中,在生物进化、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断崖式跃进后容易产生的历史认知障碍,我愿称之为“出墟效应”,而产生的曲解,可称之为“出墟误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人类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会用工具制造工具。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人的很多能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但它其实是生物长期进化,认知、文化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结果,我们站在历史跃进后的悬渊之上,看到和秉承的是质的飞跃之后的结果。

(二)主体(自我)并非先天存在,而是意识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自我适应、自我统筹,逐步形成

主体(自我)是智能进化的产物。同时,个体的主体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发育成长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内外之别,逐步认识到自身的机能与外部伤害,并形成自我意识的雏形。意识先要有自我与非我之区别,面对生存压力,智能不但要形成自我,还要从意识出发把生理器官、机能与意识统合为一体来面对环境的压力。一些科学家将许多动物拿来做镜子试验,试验结果划出了一条动物心智能力的分界线,一边是人、黑猩猩、猩猩、大猩猩,这些动物能认识自己;一边是其他动物,它们没有自我认识的能力。

其次是统筹、反思的自我。自我机能的、系统的统一协调,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如何在意识中成为同一个主体,这是一个历史性、连续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审视过这个问题,则会默认把已经形成的自我当作先天的、毋庸置疑的。而反思的自我,则指意识可以把自我对象化,以第三者的姿态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诸如移情、换位思考等。笛卡尔的“我思”把主体对象化,就是反思的自我。

意识综合抽象出一个主体(自我),一个区别于外部世界的包含意识与肉体机能的整体化的人,这个整体化的人、这个自我既是默认的观察原点、评价原点,也是需求原点、认知原点、行动原点。这些统合的原点是集合了态度、方法、思维、情感、目的、行动的基准前提。因为是默认的,就表示我们可以在进一步的反思中,根据实际合理地重新设定这些原点的位置与时间。同时也要意识到参与者、观察者、评价者角色之不同对这些原点(位置与时间)合理性设置的重要意义。

把自我对象化,自我与主体的分离是一个观察事物发展的奇妙的视角,使我们能跳出自我视点(自我默认的时空、动机利害参考点)、视角(时空观察方向)和视域(观察所涉及的时空区域),进行自我行为的反思批判。

(三)我们对时空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时间、空间具有客观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时间被用于标记理解事物的历时性、共时性等关系,而空间被用于标记理解事物的位置关系。但它们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人类只能借助各种时空观念来认识事物,来认识理解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具有大量的约定,比如以地球公转一周记年,划定经纬度,等等。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着各种根本不同的类型。空间和时间经验的所有各种形式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它们按某种顺序被排列成较低和较高的层次。

世界有其存在方式,时空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认识事物离不开主观性,但主观性的道路是多样的,是具有历史性的,是在文化多样性竞争中适应环境、策略竞争的结果。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时空的看法是不同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时空观念也经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念。人在不同情境中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科学的时空观念、艺术的时空观念、生理心理的时空感等。

人是有限的历史的存在,这不但是指个体生命的短暂,更是指出在某个自然节点出生的个体,其身心是对历史演化的延续,并非从零开始。时空观念也是如此,它是人们在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思维认识方式。既非先验的,也非永恒不变。

三、意识特点、常见误区与阅读的障碍

美国学者约翰·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中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内在性、综合性、意向性、情绪性。

意识既能被动反映客观世界,也能主动地、选择性地、创造性地构建对客观(事物)世界的认识,并且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世界在演化中,我们是演化中的一分子,我们不是被动的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可以主动参与改变演化的进程与面貌。认知通过人的实践来改变世界。

意识的内在性和历史性,使他人难于被把握。一是意识一般只能通过言行来观察;其次,意识本身也是善变的。

关于意向性,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符号(语言)的意向性既指向关涉的外在世界的客体和事态,又指向具有内在的主观性和经验性的特质,其中还关涉主体的动机和目的(问题)。对于把控思与行的意识来讲,意识的意向性关涉这三个方面。而意向性的特点,对认识阅读很重要。

阅读的障碍在于,文本词语作为语言或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所指涉的客观事物往往不存在了,其所关涉的主观经验对于读者来说也不存在,读者只能用同类经验进行联想、类比,而文本中作者因应情境产生的问题、动机与目的等因素也由于情境(历史背景、常识与具体情境)的缺失或疏离而晦涩不显。当然还可能有读者飘忽的阅读动机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历史变化等因素。

关于人的意识主观性问题,很多哲学家都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培根的四种幻象说,康德的先验幻相,叔本华表象世界的充足理由的四重根,海德格尔的此在,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语言游戏,伽达默尔的视域重合,等等。其中培根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剧场幻象四种幻象说揭示了人容易陷入的四种主观陷阱,值得警惕。种族幻象警示了人的自以为是——难于摆脱的人类主观性;洞穴幻象警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常为环境所限,如井底之蛙而不自知;市场幻象警示人们交往中的沟通误读;剧场幻象警示人云亦云,历史误读。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不断重复的错误,需要时常反思警醒。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解读一个观念、一个作品时,是可以从这些观点或作品的主观性、生存环境(历史生活方式差异)、文本语言误读(语言的历史差异)、历史误读(文化知识的历史差异)方面来考察反思这些观念、作品。

(刘帅: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