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要充分发挥基点的支撑作用和龙头的牵引作用,通过理念贯通、主体共振、课程衔接和平台共享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育人理念贯通,实现教育目标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同一个序列的不同阶段。发展教育事业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目标,既尊重不同阶段的办学规律,防止不同学段之间的理念割裂,又着眼育人的连续性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实现教育目标一体化,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树立系统的、可持续的、相互贯通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牵引作用,瞄准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研究、指导和帮助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引领基础教育践行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基础教育要立足高等教育生源需求,在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科研创新、原始创新、拔尖创新打好根基,更好发挥基础教育的支撑作用。

促进多元主体共振,实现教育协作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由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同频共振、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既解决传统教育机制主体单一、力量分散、协同不足的弊端,也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渠道、发展通道,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协作育人为目标,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师资交流合作机制,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教师互聘、分享名师名家名课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共建共享,补齐优质师资短板。鼓励高校教师定期前往基础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指导、课堂示范等活动,帮助基础教育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平台共建为抓手,按照政府统筹协调,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共同参与的思路,搭建校政协作平台,优化育人政策环境,推动不同层次学校参与政府改革项目,实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搭建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推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加强协作,定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活动,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实践中实现各方面资源的交流与互通,进而推动不同教育类型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优化各主体利益共享机制,采取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方式,使企业享受到资金、技术、设备投入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推动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与企业、学校共享,推动各类主体参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作育人。

促进课程有效衔接,实现教材建设一体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课程体系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是断层割裂、互为孤岛的关系。要把课程的有效衔接作为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度引入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前沿信息,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回顾与深化基础教育知识,促进不同学段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既丰富知识储备,又增强前瞻思考探索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编写教材、教学研究等方面协同贯通,打破教育资源条块分割,消除内部隔阂,支持基础教育在用好用足国家统一课程的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开发好校本课程,特别是研发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专门课程,着重从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予以统一,做到不同学段课程在深度上层层递进、广度上无缝对接,使学生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呈螺旋式上升态势。

促进数字平台共享,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打破物理界限、时空限制提供了支撑。要提高在线教育平台质量,让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享受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不断丰富数字教育载体,构建数字化教育管理系统,提升教学过程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分析学情、了解学业的大数据库,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和发展方案,对某方面有特长禀赋的学生早发现、早规划,形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联动。要探索建立学生互动交流平台,让不同学段学生实时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过程等信息,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经验传导、答疑解惑,实现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