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大学精神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伍小东
发布时间:2025-04-10 09:19:43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教育发展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遵循。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肩负着挽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大学人才培养一直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这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中国大学精神最鲜明的特色。传承大学精神和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教育救国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泉。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创立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而现代大学体制在中国的创建开始于饱受列强欺凌的晚清时期。民族蒙难,教育救国,这从根源上决定了中国大学精神和西方大学精神的区别所在。因而,中国大学精神的表述必须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前提,也就是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要素。抗战时期形成的西北联大精神就是教育救国的一次体现。西北联大所展现出的“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勇毅精进、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务实求真,拓荒进取的科学精神;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就产生于国破家亡、风餐露宿的流亡途中;产生于平津高校辗转1200公里的西迁途中;产生于敌机逼近西安东大门,不得不翻越秦岭再次南迁汉中的途中;产生于汪堃仁院士冲破敌人封锁,绕道越南海防、云南昆明、重庆、成都、陕南的万里辗转应聘途中。教育救国是中国大学产生的根源,也是中国大学的立足之本。
教育兴国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再次重塑。在经历晚清民国的战乱摧残之后,中国虽然取得了民族独立,但各行各业面临百废待兴的发展局面,特别是在面对其他国家的觊觎和威胁之下,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和教育布局而加强国防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事业。此时,以交通大学内迁陕西为代表的大学西迁,呈现出历史关键时期中国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在这场举国瞩目的西迁壮举中,交大人用实际行动孕育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向世人昭示出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大义时的气概与气魄。西迁精神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唯一入选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中国大学精神的一次重要彰显。它与“抗战西迁精神”一脉相传,都是中国大学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呈现,它也将引领陕西高等教育迈上更高台阶。
教育强国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延续。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科技竞争,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既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种手段,也是对美西方等国家实施“卡脖子”科技限制的一个反击。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让中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大学依然是国家发展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大学应当有所为,而且应当大有所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发展起着统摄性作用,堪称未来大学发展和兴盛的灵魂,是推动中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这不是任何人的意志使然,而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大学起步于晚清列强侵华的危难时刻,发展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艰难格局,兴盛于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新时代。国家的每一次转折和发展都有大学在背后作为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这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意义所在。“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必然离不开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伍小东: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