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周三下午,阳光斜斜照进会议室,几位老师捧着《给教师的建议》围坐一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课堂留白的艺术”“如何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大荔县观音渡小学教师成长共同体最动人的注脚。从共读一本书到点亮一群人,这场始于阅读的旅程,正在悄然改写对教育的认知。

20250409001812646-95-3b857.jpg

一、当阅读成为“双向奔赴”的约定

还记得去年寒假,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摆在案头时,学校曾面临这样的困惑:碎片化时代,教师如何静下心来啃“教育经典”?于是,学校做了一个温暖的决定——把阅读变成有温度的“集体行动”:

定制“共读路线图”:将全书100条建议拆解为12周阅读计划,每周由骨干教师领读,用“问题清单”引导思考(比如“第5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如何转化为课堂上的真实发生?”

搭建“云端加油站”:每日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打卡分享“教育微感悟”,有人写下“今天尝试了书中的‘观察日记法’,发现学生在自然笔记里藏着比作文更鲜活的表达”,这样的真实记录,让阅读从“任务”变成“分享欲”。

二、每周三的“思想碰撞会”:比答案更珍贵的是“对话”

如果说日常打卡是细水长流的积累,那么每周三的读书分享会,则是思想的“核聚变”。记得第一次分享会上,主持人带着困惑而来:“书中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但面对青春期学生的抵触,该如何把握边界?”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引发了持续半小时的讨论。

有人结合班级案例,分享用“书信交流”代替说教的经验;

有人引用书中“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提出“教育的朋友关系,本质是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光芒”。

没有标准答案,却在思维的碰撞中,老师们突然意识到:共读的意义,不是复制专家的方法,而是在经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坐标系。

三、从“纸上得来”到“课堂花开”:让阅读沉淀为教育智慧

当共读进入第五周,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老师们开始带着书中的理念反观课堂,那些曾被忽略的教育细节,逐渐显影为可触摸的教学案例——

杨美莉老师受“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启发,在数学课堂设计“错误分析站”,让学生从“怕出错”变成“抢着分析错误背后的逻辑”;

班主任薛祎老师将“集体舆论是一种教育力量”转化为“班级议事会”制度,让学生在民主讨论中学会责任与包容;

这些源自阅读的实践探索,最终将会汇聚成一本《共读·共行——教师教育教学案例集》,每一个案例旁都标注着书中对应的建议,成为比理论更生动的“本土教育指南”。

四、打破“阅读瓶颈”之后:我们看见了更辽阔的教育图景

曾经,许多老师坦言:“读教育理论像隔靴搔痒,知道重要却难以落地。”但这场持续半年的共读,真正打破了三重瓶颈:

从“孤独阅读”到“对话成长”:当一个人的困惑变成一群人的探索,阅读就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从“被动输入”到“主动创造”:经典不再是高悬的灯塔,而是成为老师们建构自己教育哲学的基石;

从“教师先行”到“全员阅读”:当我们在分享会上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那些源自书中的智慧,早已悄悄渗透进班级共读计划、亲子阅读倡议中,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的阅读生态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成长,是教育最好的备课。”如今,翻开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字里行间不再是孤立的感悟,而是与课堂、与学生、与教育理想交织的生命叙事。这场共读之旅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阅读,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吸收,而是在经典中照见自己,在分享中照亮他人,最终让阅读成为改变教育的温柔力量。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