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德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更应明确认识到德育的意义与价值,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忘育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品味英语文本背后隐含的思想与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英语学科目标由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转变。

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既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操练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和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地渗透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努力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初中英语现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品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巧妙设计,将品德教育渗透进英语教学内容之中,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优秀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依据教育规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努力做到寓“德”于教,以“德”育人。

一、重言传更重身教,以人格魅力“育”人

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与教师的陪伴,美国学者所罗门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老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不难看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要启智育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喜欢模仿,有很强的可塑性,最爱效仿的对象就是他们熟悉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效仿的好榜样。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某个学生往往会因为某个老师鼓励的眼神或表扬而爱上这个老师,进而爱上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其实这些都是源自老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例如,要求学生将单词书写规范,教师自己一提笔就要严格按“四线三格”来示范单词的书写。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规范。例如,规范课堂用语,师生问好有礼貌,开口要使用“Please”,打扰对方记得说“Excuse me”,别人提供帮助要说“Thank you”或“Thanks”,犯错了应说“Sorry”。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很强,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做好表率,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要始终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指导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各国文化的差异,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比各国文化的异同,进而寻求人类共同的优秀品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热爱教育,不断给自己充电,与时俱进,将自身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地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道德熏陶,使学生的品德在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培养,进而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平日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要多加肯定和表扬。例如,Good job!Excellent!Well done!Good for you!即使学生不慎将题答错了,或者自信心不足不敢表达时,也要多多鼓励他们。例如,Never mind!Try again!Take it easy!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会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从而勇敢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最终走向进步与成功。

二、注重学科素养培养,以知识内涵“育”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层德育内涵,将知识教学、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理论学习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例如,在口语交际中的英语礼貌用语、深受学生喜爱的经典英文歌曲和极具时代感的英美范文等,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能够教育学生“How to be”和“How to do”,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教材中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启迪心智,教育学生。例如,在教学日常交际用语(礼貌用语)“Please!Sorry!Thank you very much! Could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Would you mind...? You’re welcome.”等时,通过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自觉摒弃“Bad Words”,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材料与知识内涵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有正确的认知,明事理,有担当。例如,在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Lesson 13: How is School Going?”一课听后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Why should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subjects? ”然后在点评学生的见解及分享后,引导学生观看为什么学习及学习的重要性的视频,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小打好知识基础和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性,同时给出了对学生的寄语:(1)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ur growth. 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为我们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2) Try your best to learn it well and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future. 尽其所能学好知识并且在将来产生巨大的影响。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全面发展,在将来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教学冀教版八年级英语“Lesson 7:Planting Trees”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中国“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树木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要保护树木,保护大自然,进而保护地球。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各种污染现象,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及白色污染等,号召学生不使用塑料袋,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公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同时组织学生围绕“环保”话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环保”见解,倡议学生争当“环保卫士”,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英语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态度,并将这些德育元素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从而实现英语学科培养目标由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转变与迁移。

三、重知识理解运用,以综合实践“育”人

英语课标明确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其深入到学生课内外的学习之中。在英语活动观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品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创设好的轻松愉悦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良好品德的熏陶,不断提升个人品德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开展与德育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之后,可以创设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A trip to the Sick Road”,组织学生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Theme”来表演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如“A trip to Beijing”“A trip to Xi'an”及“A trip to Lanzhou”,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完成对应城市及其名胜的介绍。最后各小组进行PK,选出班级优胜队。这样的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其实英语学习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借助每日值日报告、单词接力赛、英语小擂台、课本剧表演、家庭小调查等,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完冀教版英语九年级第六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The Fisherman and the Goldfish”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来分组表演,最后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口才奖、最佳人气奖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使其从中获得不一样的经历与感悟,收获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了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如做人不可太贪婪、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等。

教师教学“Family”题材的内容时,可以组织“Family Survey”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描述家庭情况:Who is the busiest in your family? Who gets up earliest in your family? Who goes to bed latest in your family?等等。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父母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教育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学生的品德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之外,还可以尝试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高尚的情操,实现教学和德育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主题的英语沙龙。

Step 1 Discussion:How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er and nicer?让学生谈论如何把自己所在的校园变得更干净,更美丽,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及措施,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2 Survey:Pollution around Us.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及严重程度,通过调查问卷和讨论,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了更深认识,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Step 3 Report: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让学生结合前期的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整理自己与同伴的想法与见解,用英语向大家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还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寓“德”于教。

四、重教材挖掘运用, 以德育素材“育”人

英语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交际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本等素材中都有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这些“德育素材”的作用,在进行语言知识讲授的同时,通过对相关文本素材的对比分析,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明是非,懂善恶,知情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每个学生心智的发展与人格的健全。

(一)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一个人品德素养的外在表现集中于他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教育也是德育的关键所在。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与高尚情操的形成。教师要教育学生做文明人,说文明语,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尤其是说脏话等,敢大声说“No”,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例如,请人帮忙要说“Excuse me”,做错事情要说“I’m sorry”,等等。通过礼貌用语的教育,规范学生日常用语习惯,让学生明白语言规范与得体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教学完有关“School Rules”和“Family Rules”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为自己的学校、班组、家庭等制订“Rules”,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Rules”与大家息息相关,教育学生遵守“Rules”,如在家守家规,在校守校纪,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教师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英语教材中类似的素材非常多。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可用的德育元素,并将其巧妙地加以运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二)挖掘教材德育元素教育学生知礼讲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倡“人人讲文明,人人懂礼貌”。英语在中西文化对比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与风俗礼仪的介绍,例如,学生在学习“Table Manners”时,对外国的餐桌礼仪都感到很新奇,因为他们平时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说是欠缺的,比如用筷子指别人是不礼貌的,用餐时胳膊肘不能放到桌子上,用手直接吃拿食物是粗鲁的,等等。当学生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Have you ever done that? Do you think they are good manners?”学生回答:“They aren’t good manners.”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学生:“How about table manners in China? Let’s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总结出许多“Good Table Manners”,像餐前要洗手、饭后不打嗝、用餐不咂嘴、吃饭不喧哗等,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受到礼仪文化熏陶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品德教育,变得更加懂礼貌讲礼节了。

(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教育学生爱党爱国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例如,教师在教授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上“Lesson 45:  China”一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祖国,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和美丽中国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祖国军力之强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总之,德育要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 这既是英语课标的要求,也是英语语言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灵活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科学恰当地设计教案等,在培养启迪学生心智的同时,寓德育于无形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乐学善思,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H24Y1275。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阿堡寨中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