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和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让体育教学活动契合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保证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力量、速度、耐久力、反应等机体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户外活动时,可以接触自然环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摆脱亚健康,从而使其能更加专注地参与各项活动和学习,在增强免疫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使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产生的应力能够刺激学生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拉长骨骼两端的软骨细胞,加快钙化速度,加快纵向生长速度,拉长肌肉,对学生下肢肌体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使肌肉更加粗壮有力,同时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提高肌腱和韧带的弹性,使关节更加坚固,降低在激烈运动过程中的受伤风险。

(三)推动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

初中体育运动以群体活动为主,在群体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行为进行对比,然后正确看待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高低。教师在群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改正自己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错误,主动融入学校环境之中,进而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二、初中体育教学原则

(一)探究学习原则

体育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体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坚持探究性原则设计体育活动,通过问题或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特定的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体验等。

(二)激励创新原则

体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仅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各类体育训练任务,而激励创新性要求的融入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为其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三)愉快教学原则

心理学研究发现令人悲伤、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容易被知觉抵制而忘记,人们更容易回忆起愉快的经历。单纯以中考为目标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因而教师要坚持愉快教学原则,重视学生感受,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及丰富体育运动方式等给予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体验,使学生在身心合一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强健体魄,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助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四)差异化原则

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征,结合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设计活动内容、运动目标和评价方法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三、体育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辅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完成各项体育锻炼任务,掌握体育运动技巧。

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以篮球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播放有关篮球运动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和技术性,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练习篮球技巧。教师在教学生篮球运球、过人、投篮、防守等技巧的过程中,可以将翻转课堂理念引入教学,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传统体育技巧讲授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篮球技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和练习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照练习,观察对方的技术动作特点并进行模仿,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篮球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着辅助者角色,在课上穿插讲解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要点,在教学中做到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类技术动作的技巧所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

技术动作练习过程较为机械、枯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从学生需求入手,将篮球运动的自主练习过程转化为小组合作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篮球对抗赛,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篮球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性地制订后续的篮球技能训练目标,主动参与篮球技能训练活动。这种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游戏教学引入,实现“教”“玩”结合

体育新课标指出体育教学在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十几岁的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爱动爱玩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自制力较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理念将体育活动游戏化,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中考中的重要考试项目之一是立定跳远,传统的立定跳远训练方式以反复起跳为主,训练过程较为枯燥,导致学生缺少坚持训练的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将“一二三,木头人”游戏引入教学之中,制订游戏目标和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立定跳远比赛,各个小组按照“木头人”的指令进行接力式跳远比赛,根据最终的跳远距离确定获胜小组,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教”与“玩”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将各种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到体育课之中,使学生能够结合个人喜好选择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以铅球投掷活动为例,在铅球投掷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腰背力量和上肢力量,教师可以结合训练目标组织沙包投掷活动。这种以沙包投掷代替铅球投掷的活动可以突破场地的限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投掷训练活动之中,而且这类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腰背力量的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运动的快乐。部分学生对投掷沙包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想进行投掷练习,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投掷练习中引入目标要素和任务要素,在学生每次完成实心球投掷后用黄纸标记投掷点,要求学生在下一次的投掷练习中尽可能地超越自己已达到的投掷距离,使学生在围绕目标进行练习、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提升铅球投掷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练习带来的成就感,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三)目标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求

进入初中后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逐渐体现出来,同一个班级中不同个体之间的思维认知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授课中要结合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制订层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这充分说明了“一刀切”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契合学生当前的能力,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以田径运动为例,部分初中学生抗拒参加田径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运动中能够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运动能力上的差距,而过大的差距会浇灭他们努力练习的想法,使其不愿意继续参加田径运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田径运动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组织100米速跑和3000米长跑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田径运动能力。按照学生田径运动成绩将其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田径运动能力较强,B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但田径运动成绩欠佳,C组学生田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较弱,运动成绩难以达到及格标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运动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A组学生身体素质和田径运动能力超过平均线,运动目标以进一步提升田径运动能力为主,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运动目标,要求他们每节课进行三次百米速跑活动和一次千米长跑,在反复的跑步锻炼过程中提升学生心肺能力和下肢运动能力,每次跑步结束后记录学生的田径运动成绩,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后续的体育运动。B组学生身体素质过关但田径运动能力有待提升,说明学生在田径运动技巧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训练项目中针对性地加入跑步姿势对照和呼吸调整训练,加强他们的心肺能力,使其能够按照标准动作挥臂迈步,在反复训练中逐步提升他们的田径运动素养。C组学生的田径运动成绩较差,身体素质有待提升,教师在训练目标的选择上应以循序渐进提升身体素质及掌握田径技巧为主,在内容设置上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百米速跑和千米长跑各一次,并在跑步结束后组织开展下肢力量练习活动,通过登山跑、静蹲、单足支撑、直抬腿练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缩短单次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田径运动目标,在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田径测试,使学生收获到努力后的果实,然后在成就感的驱动下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在训练中收获健康的体魄。

(四)给予选择自由,鼓励自主练习

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此,教师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上增加自主学练环节,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练结合,提升学生创造力和自主训练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自选不是完全的自由活动和放羊式教学,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做好看护和指导工作,在选择体育项目的同时为学生设置成长目标,以目标指导体育运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在自选体育项目的设置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学生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及现有体育设备等设置可选择的体育项目,初中的男生喜爱具有一定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对未知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准备八极拳、太极拳、篮球、足球、散打等运动项目,满足男生多样化的运动喜好。初中女生性格偏静,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推出健美操、羽毛球和踢毽子等活动项目,让女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练习。

为提升自主练习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置运动目标,如选择太极拳的学生要在练习中掌握动作要点,能够以缓、慢、圆的形式打出对应动作,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球,投篮命中率达到十投三中的水平,通过设置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并在下课前对学生进行测试,确保学生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自选项目,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五)创新评价方式,助力学生成长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强化评价活动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成长。为落实体育新课标理念,教师应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将除体育运动成绩以外的体能、知识、技能、运动参与积极性等要素纳入体育教学评价环节之中,使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为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养成奠定基础。

以跳高类运动项目为例,在体育新课标背景下开展跳高练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跳高动作是否标准、跳高成绩及学生成长进步情况等多个环节入手进行评价,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提出鼓励和赞赏,如跳高动作较以往更加标准,跳高练习非常认真等,对学生在运动中付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肯定,通过鼓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运动满足感,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课上能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体育练习。

教师通过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以立定跳远运动为例,教师发现学生在跳远活动中存在身体重心调整不及时及起跳角度不合适等问题时,如果直接指出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先用赞赏性的话语指出学生在练习中取得的进步,然后适当插入一定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次的立定跳远成绩与上次相比有一定进步,说明你练习得非常认真和努力,你在起跳之前适当弯曲上体,保证重心前倾再跳一次试试,起跳时注意摆臂,控制摆臂节奏,保持重心稳定,再跳一次看看”。在给出激励性评价的同时指导学生的练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助力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体育新课标背景下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应以体育新课标要求作为基准组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开发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坚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课堂,定期观察、分析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安排差异化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积极、快乐的课堂氛围中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变得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