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文/吕国文
发布时间:2025-04-08 10:43:54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近二十年中,整本书阅读没有被一线教师所重视,或者说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寻求到有效的实施路径,且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直到2019年,统编版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教师才尝试将整本书阅读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操。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受地域差异等客观因素影响,整本书阅读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虽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缺乏普适性。笔者结合学习任务群,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一)将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混淆
整本书阅读?是指读者利用相对完整的时间深入、全面地阅读一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兼顾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教学形式,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解为指导学生读懂整本书的内容,忽略了教学的指导和教师的介入,以及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二)将整本书阅读意义与学习任务群混淆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提出:“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原因,大概就在选读单篇短章。我们的国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是‘养成读书习惯’,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学生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让学生在某一时期专注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论可以彻底,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叶圣陶先生对整本书阅读相关方面阐述得较为清楚,但时代在发展变化,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等都发生了改变,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当下依然可以结合新情况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
(三)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阅读实践混淆
阅读是一种语文活动,是一种思维过程,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是空洞的,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根基的。在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学生的随意阅读和自主阅读;二是在统编教材使用后,开始通过群文阅读、经典诵读、赏析阅读、主题阅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三是为了完成快乐阅读吧的教学任务,开始通过“导读课、提升课、辅导课、交流课”等进行整本书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学段目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部分都有整本书阅读的阐述,与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好读书”“提高读书品味”的新要求,也对教者提出了“注重阅读引导”的要求,同时从阅读的“途径、策略”和阅读的“目标、目的”两个层面赋予了整本书阅读新的内涵,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有明确的阅读任务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阅读有方向、有目标,结合学科年段目标,涉猎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三项任务:每人讲一个神话故事,探索中华民族神话的特征,用思维导图记录读过的神话人物的特点。这三个任务的指向不同,学生聚焦一个任务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凸显阅读的自主性,还能够体现阅读任务的层阶性。
(二)要有明晰的阅读支架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明晰的阅读支架,还要适当介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西游记》取经路线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如图所示),让学生精读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地点的故事框架。
(三)要有完整的阅读过程
1.基础型阅读
通读全书或整体把握书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在通读的过程中,学生想了解整本书的内容有两个路径:一是课外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二是在导读课上去架构。
2.任务型阅读
任务型阅读要辐射到所有学生,分层设置任务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喜欢的阅读任务。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喜欢讲故事,就可以选择任务一:讲一个神奇的神话故事。在阅读过程中着重练习讲故事这一本领,在讲述过程中突出故事情节的神奇即可。又如,在《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设置阅读任务(如表1所示)。
3.素养型阅读
素养型阅读是指抓住整本书的一条线索或聚焦一个主题进行阅读,以此强化阅读的深度。在教学《骆驼祥子》片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教师可以聚焦祥子的外貌描写,设置三个阅读任务:一是人物外貌“趣”阅读,二是人物外貌“深”阅读,三是人物外貌“理”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从整本书人物外貌的前后变化中感受祥子从一个单纯可爱的乡下孩子到充满自信、进城闯荡的青年奋斗者,再到经历坎坷,最终被生活碾压,自暴自弃的变化过程。
4.总结性阅读
总结性阅读主要以展示学生阅读成果为主,是检测,也是一个综合运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节、经典演绎、年级组故事会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针对四个学段的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和阅读要求给出了四点提示,分别指向阅读时间、阅读策略、阅读渠道、阅读评价。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确保阅读时间
整本书阅读教学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两个时间段,课内阅读教学主要有四种方式:阅读导读课、阅读推进课、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交流课;课外阅读教学包括午读时间、课间阅读、研学阅读、经典诵读、睡前阅读、图书馆阅读等。教师可以抓住经典诵读课和延时服务课开展师生共读、精彩片段研读等阅读活动,通过化零为整,保障阅读时间,营造阅读氛围。
(二)设置阅读活动
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阅读活动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探究阅读活动、自主阅读活动、体验阅读活动,让学生探究回目中的秘密,有选择地自主阅读或与同伴一起进行体验性阅读。在学生阅读后,教师除了在提升课上设置交流活动外,还可以组织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如表演课本剧、介绍取经路线图、讲述八十一难等。
(三)拓宽阅读渠道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关联性阅读不仅能够拓宽阅读教学渠道,还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讲授寓言故事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一篇文章转为阅读整本书,从阅读一本书转为阅读一类书;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读四大名著;在《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西方神话等书籍。
统编版教材在《快乐阅读吧》板块为学生推荐了部分必读书目,这些书目(如表2所示)除4本科普类读物外,其他基本是文学类作品,外国文学占了将近一半,民族文化突显不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能够均衡吸收文学营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单篇文章促进整本书阅读(如表3所示)。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三种文化篇目,凸显了新课标提出的民族责任感和对文化自信的培养。
(四)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推动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抓手,应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在基础阅读阶段,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加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和阅读进度进行评价。在任务阅读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方式进行评价。在素养阅读阶段,教师可以以分层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评价。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评价表,从家长、同伴、教师的角度对阅读内容、结果、形式、态度、习惯等进行多元化评价,让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有效。
总之,探索整本书阅读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还很长,未来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探索更优、更系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