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课标和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数学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承载着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起源以及数学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智育价值,还具有德育价值。鉴于此,为了使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本文以部分有关数学的史料为例,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该课题提供一些具体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一、广泛研读数学史,增加相关知识储备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数学史的知识浩瀚若海。如何让这些知识“活”起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活化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数学潜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习大量有关数学史的经典课例,还要深刻研读数学史资源,夯实数学基础。

教师可采用纵横结合的方法研读数学史。一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数学史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在网络中搜索“关键词”,或者查阅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关书籍,并用类比法对其进行梳理、归类、辨别、分析,了解其来龙去脉。二是将数学教材中与数学史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如此便可帮助教师在备课环节构建系统、完善的数学史知识结构,进而提升数学史教学水平。

二、结合教学和学生需要,恰当选择数学史

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数学史的选择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去挑选数学史资源。在数学史中,不乏有一些短小精悍、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教师不妨将这些故事作为一种资源引入课堂,以满足学生独特的学习情感与生命成长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在讲授“数学概念、思想”等方面,也可以引入名人名言、经典例题等,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其数学思想。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一单元“圆”的教学为例,在讲授“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个驱动性的问题链:“什么是圆的周长和半径?周长和半径与正方形的长和宽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割圆术”相关的历史名言,让学生对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最后,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圆”面积公式的由来、推导过程,还能实现对学生极限思想的培养。

三、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同其他课程一样,数学课也包含导入、新知讲授等环节,要充分发挥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选择灵活化、差异化的渗透方式。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附加式渗透方式展开教学,即以数学史作为背景知识或话题引出当堂课的主题,活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和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点时,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先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二十四节气歌”,引领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变化规律,以及古人是如何利用这些节气反映季节、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农事活动的。之后,教师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不妨选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料,对这些史料中涉及的知识、方法、问题或话题进行改造或重组,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元素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先对历史上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我国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等人探索圆内接正多边形、外切正多边形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组或改造,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观察、推理、测验等方式,求证这些数学家的做法和结论。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数学家勇攀知识高峰的探究精神,还能有效培养其数学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小学数学中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应将数学史教学作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重视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数学史知识储备,还要依据教学和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史资料,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和需求选择更适切的渗透方式。如此,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彰显数学史的德育价值。

作者单位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