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结合物理作业讲评,提出了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的DPQI(Demand-drisen,Problem-solving and Presentation,Question-oriented,Innovation-led)教学模式。尝试引领传统“单师”课堂向“多师”学习共同体和数字化人机交互课堂转型,促使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等,其中作业是最敏感且影响课堂效能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指导,全方位提高作业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与支撑作用。而要充分发挥作业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精心设计作业、高质量讲评作业尤为关键。那如何才能高质量设计和讲评作业呢?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方式是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的DPQI教学模式应用于物理作业布置与讲评进行了探讨。

二、应用DPQI教学模式讲评物理作业的意义

(一) DPQI教学模式

DPQI意为需求驱动、问题解决与展示、质疑与创新。具体如图1所示。

20250408102130050-75-fe215.png

(二)应用DPQI教学模式讲评物理作业的意义

DPQI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精准定位学生学习难点、痛点问题,引入激励积分策略以唤醒学生的深度学习动机。学生通过需求驱动(Demand-drisen),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展示解决方案(Problem-solving and Presentation),再经历质疑(Question-oriented )引导创新(Innovation-led),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教学理念的转变也促使了课堂形态的革新。

20250408102216128-99-f7e44.png

基于DPQI教学模式的物理作业布置与践行DPQI教学模式的要点。

1.数字化教学赋能精准教学

数字化教学在优化高中物理学科作业讲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DPQI教学模式的实践中。

(1)作业电子化:实时布置、实时反馈、精准讲评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作业电子化和讲评精准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送作业,学生在终端接收,完成作业后云端提交,系统反馈平均分、正答率、完成率及每位学生的作答详情等信息。教师根据数据反馈,确定作业中需要重点讲评的课题。数字化赋能作业讲评通过数据精准分析替代经验教学,帮助教师在作业讲评中有效消除学生的“相异构想”,使作业讲评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区域”最大化。

(2)多元讲评方式:兼顾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

在基于精准数据定位的作业讲评课上,师生可有效解决大量的共性问题。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依托大数据的精准推送,补充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多样、便捷、灵活和具有互动性的讲评方式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使得作业讲评生动、直观且更具针对性。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数字化平台还可实现作业的自动批改、手机阅卷、智能分析、个性化反馈和师生的及时互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小组合作积分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6人(或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表现将小组成员编号,如1号至6号,其中素养最高者为1号,6个成员编号根据素养由高到低递增。小组成员展示成功积分与编号相同;小组成员质疑成功积分与编号相同;小组成员创新成功积分在编号基础上加2。课堂整体实行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机制。利用积分与学生综合素养倒序匹配,激励小组长及素养较优学生带领小组合作学习,充当组内“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先进带动后进,传统课堂的“单师”变为一个教师和多位小组长的“多师”学习共同体。例如,一个48人的班级,每6人一个小组,一节物理课可能生成一名教师和8名小教师甚至更多。DPQI教学模式能调动更多的学生思维动、手动、嘴动,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生动课堂”。DPQI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提高了课堂受教的覆盖面。每节课指定一位值班学生根据其他同学课堂表现在积分量表上进行记录。每月一小结并兑现奖励。基于“天天加分,天天向上;天天减分,天天沮丧”,不建议嵌入“减分”规则。教学积分制度的精髓在于通过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积分的得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DPQI教学模式通过“需求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得“做中学”甚至“玩中学”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3.切合学生内心需求的奖励

奖励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给予学生最想要的奖励。只有满足了学生内心真实需求的奖励积分策略才能够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建议设立多样化的奖励内容,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活动类奖励,如小电影。积分激励设置个人表现类和小组表现类,从个人积分排行、小组积分排行和小组长积分排行,从个人进取、团队合作和引领团队能力三个维度表彰,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激励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

(三)基于DPQI教学模式讲评作业的案例及其积分表

1.大数据聚焦研究课题

笔者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某班《光的干涉》作业讲评为例,本次作业提交的正答率数据反馈第八个案例正答率最低,共有29位学生答错。第八个案例考查的是利用薄膜干涉原理检查工件的平整度。这也说明薄膜干涉的应用是学生的共性难点问题。

如图甲所示,用单色光照射透明标准板,来检查b的上表面的平直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250408102425211-25-a08dd.png

A.图乙的图样是光从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反射后干涉的结果

B.图乙的图样是光从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反射后干涉的结果

C.图乙的图样说明b的上表面某处向上凸起

D.图乙的图样说明b的上表面某处向下凹陷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重新研讨第八个案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展示结果

第一小组通过竞争获得第八个案例的展示资格,并推选6号代表展示解决第八个案例的方案。6号学生展示论证说明该案例应用的是薄膜干涉原理,根据同一条纹上的空气层等厚,所以得出“左凹右凸”的结论。

4.质疑

第二小组对第一小组的结论表示质疑,第二小组的3号学生提出,如果工件摆放位置相反,结论还是“左凹右凸”吗?第二小组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左右,而应该在于空气层的薄厚。通过薄膜干涉原理,条纹如果向空气层薄的方向弯曲则该处凹下,条纹如果向空气层厚的方向弯曲则该处凸起。所以,结论应该是“弯薄凹弯厚凸”。

5.创新

第二小组的2号学生提出,既然问题的本质在于空气层的薄厚,那么,如果增大或者减小楔形空气层的厚度,条纹间距会如何变化?

笔者表扬了第二小组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并指出一个好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同时问哪位学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笔者的组织下,学生再次进入研讨。

20250408102425210-37-1cd62.png

20250408102425210-37-1cd62.png

6.展示

第三小组4号学生展示。

楔形空气层厚度的变化可通过楔形空气层的顶角来量化。如下图所示,取两条相邻亮条纹研究,两条亮条纹中心

20250408103345994-32-7e6b3.png


DPQI教学模式引领传统“单师”课堂向“多师”学习共同体和数字化人机交互课堂转型。在DPQI教学模式下,作业讲评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  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