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互联网上谈安万现象的自媒体、主流媒体比较多,如华商报、奔流新闻、会宁融媒、三联生活周刊等,举不胜举。人民日报也发过与此相关的文艺评论。

我看到公众号上一些关于安万的文章,也蠢蠢欲动,想写一篇可是久久不能提起笔来。犹如李白当年到黄鹤楼看到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就此罢笔而去,自愧不如。但自己内心要写的冲动却时时未停息。

安万何许人也?他甘肃会宁人士,出身农家,身残志坚,自幼酷爱秦腔,一路走来,弘扬秦腔艺术。他办过剧团,失败过,无助过,曾说社会把他遗忘了。他打过工,吃过苦,但未曾中断吼秦腔。

但上天不会遗忘一个有梦,并且敢于追梦的孩子。一个好心的老板给他五万元去治病,他却用这五万元支付欠剧团人员的工资。他在快手上讲戏曲,传播秦腔艺术,一招一式,博得网友的支持。网友集资给他治病,在快手上风生水起。   

终于,他有机会再一次办起剧团,名叫“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剧团共有158人,硬件设施一流。从2024年底闯西安,一炮走红,再到平凉、兰州等地演出,可以说演一场火爆一场,人称“西北秦腔王”。他谦虚的说西北秦腔才是王,他只是一个唱戏的。他对秦腔是骨子里的热爱,他把秦腔唱成了大合唱,台上台下齐唱大秦腔。观众们连连叫好,这才接地气,这才是为老百姓唱戏,由庙堂之音,到江湖之乐。

别的剧团都是两个四个跑龙套的,安万剧团都是八个以上的,翻跟头最多的还给现金奖励,这些都是高配,别的剧团做不到,其他剧团却只看重主要演员,只要场面上演员能拉开栓即可。但是,安万不仅注重主要演员,跑龙套的,还注重乐队人员的配备,足足40多人的乐队可以说是大部分剧团做不到的。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个个都是最好的,是高配。当然,演出效果也是呈现最好的,可能唱腔不如省级院团,在其他方面有过之无不及。所以传承传统文化,要借助互联网,要在软硬件上下功夫,在传承方式上动脑筋。

如今戏曲借助互联网,结合网红主播的效应,可以说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传播传统文化,一定要走出按部就班的模式。秦腔艺术不是后继无人,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一个恰如其分的传承方式。秦腔需要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百姓,让百姓喜闻乐见,更让现在的年轻观众喜欢。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融合走出一条新路,这也是眼下网红经济的一个典型缩影,2025年,必将是安万剧团爆火的一年。这个安万现象,偶然之中,有必然。这就是纯粹的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也就是老百姓喜爱的原汁原味,大秦之腔必将在安万推动下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