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如何让学生走出“考的不会,会的不考,不记不行,记了没用”的认知误区,提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展开复习,一份简单易行的“五步规划”值得采用。

一、制订复习规划的原则

一是尊重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涉及古今中外,跨越人类社会的各种形态,比若海洋,深不可测,宽不可及。一份有整合力的规划,才能把书读薄、把历史学活。

二是严格依据历史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评价观……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是对标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内容,成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如何把评价体系的目标、思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所以,高考历史命题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已经走向素养本位,只有对标高考评价体系的复习规划,才能达到国家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

二、复习规划“五步法”

第一步,回归课本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纲要上下两本必修教材是通史方式编排,选择性必修三本教材是专题方式编排,体系有别,经纬交织,互为补充。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本定时通读列入学习计划,制订任务清单。浏览教材的目的是:熟悉章节关系,熟悉专题内容,熟悉课本内容。学生在通读课本时,要对存在争议或不确定的历史概念进行标注。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一书,从目录中理出了知识结构:第1—4单元是中华古代文明从起源到成熟的自信历程,第5—8单元是中国在屈辱中探索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第9—11单元则是中国当代从建立社会主义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这样把11个单元30课内容切分为3部分,知识变得既清晰又有体系。翻开课本第1课,我们整理出来的历史名词:文化、文明、多元一体、阶级、国家,学生分别做标注并搞懂内涵外延,如此才实现了真正的复习。

第二步,同步练习强化基础知识节点。保持与第一步同步,教师可以选择一本既有重要历史概念解释和跨课知识点比较,又有单元归纳总结和重难点知识解析的同步复习资料,配以同步训练,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初步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知识节点间的联系。回归教材和同步练习齐头并进,相互配合,使学生体会到同步资料上整理的知识,不过是换个角度考查课本知识,同步训练是改头换面后的课本知识,是检测课本知识的试金石。就这样,课本、资料、同步训练间反复印证,学生未曾明白的名词概念,不曾理解的重点内容,慢慢在前两步基本得到解决。

材料: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很好地研究和利用了秦文化的这些特点,使秦文化更好地适应了富国强兵、加强军权的需要。

教师让学生回答:商鞅怎样做到了政治上“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此题乍一看,课本上完全没有这部分内容。仔细一想,商鞅变法无非就是破旧立新,一废世卿世禄制度,奖励耕战;二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三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第一废的含义是反对贵族按血缘世袭享受特权,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以奖励善于作战和农耕之人,实现富国强兵。所以,此题其实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考查了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只是课本知识的另一种表述而已。看似新材料,其实学生用所学知识迁移一下即可解决。

第三步,梯度进阶提升整体历史思维。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1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巩固消化复习内容呢?教师指导学生课后进行配套练习,杜绝盲目刷题。做练习前,我们让学生用5分钟回顾当天课堂讲过的知识,尤其重难点知识、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如此便可进入练习环节。

综观近十年高考真题,试题类型大体可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我们不妨逆向思维,从真题出发,寻找高考试题与课堂知识的衔接点,明晰高考要求的素养和能力在不同题型上的表现。

1.选择题的答题方法。选择题区分度很高,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对于每题的四个选项,都要一一研读,每个选项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在课本上找到源头,并标注在对应的选项后面。四个选项的知识点全部厘清后,根据题干,筛掉无关联和错误选项即可。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教师带领学生厘清选项:A项士大夫传统观念是儒家思想,明清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并未颠覆,故错误,在颠覆处标注错误点;B项宋朝时期就出现世俗化审美趣味,不在明清出现,故时间表述错误,在初现处标注错误点;C项战国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明清仍然存在,在解体处标注错误点。运用排除后,只剩下D项,我们再看D项:明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处于新旧经济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城镇的兴起,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变革。著名的佛山等城镇,其发展动态引发了当地传统意识和风俗的剧烈碰撞,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故D项正确。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旧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在两个例题的比较中,我们发现:2022年、2023年不同年份的高考题,选项都涉及“结构”一词,一个是阶级结构,另一个是社会结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何为结构?何为社会结构?所涉及的时空背景下存在何种社会结构?何为阶层结构?所涉及的时空背景下存在何种阶层结构?

利用这两个高考题目,我们抛砖引玉,让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然后明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等概念。分析选项能够充实学生的知识库,增强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精准认知能力,使知识体系条理化,提高答题正确率。教材并非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能会接触到新材料、新结论,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囿于课本知识,也不再机械刷题,而是学会分析材料,掌握知识点。经过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阐释能力不断提高。

2.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非选择题从设问角度大致区分为原因背景类、特点特征类、作用影响意义类、小论文类。非选择题应特别注重做题顺序,即先看问题,再看材料出处,最后带着问题详审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材料上圈画出关键字词。

题目是关于原因背景类的设问,主要考查题目展示的朝代、时间段、时间点的阶段特征、历史大事,这类问题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是否会时空定位和是否掌握了阶段特征。比如,近代中国为何近代化进程缓慢又艰难?这是个不利于历史进程的现象。又如,近代中国近代化不断深化的原因?这是个有利于历史进程的现象。两个题目时间都是近代,空间都是中国,同样是原因类问题,考查的都是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为何会有两套答案?原因就是近代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事物杂糅并存,落后的现象受旧事物主导,进步的现象受进步因素主导。所以,此类题目首先利用时空观念判断试题展示的情境归属于哪一段历史时期,然后根据所学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与题目设问,有逻辑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提取出来,最后呈现在试卷上。

题目是关于特点、特征类的设问,主要考查学生现场解读材料、现场概括归纳和升华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此类问题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概括材料是否准确全面、是否会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是否简洁明快。例如,对历史事件特点的归纳。思路如下:这件事情谁在主导?政府态度?事件时间长短?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情参与者是什么身份?用的方式,效果如何?每个小问题总结出的特点就是本题的答案。把材料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一概括就可以总结出特点了。常见用语:政府主导、国家重视、历史悠久、持续完善、以民为本、参与阶层广泛、自上而下、立法保障、程序规范、效果显著、影响深远等。

题目是作用影响意义类的设问,主要考查学生整体历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推导能力。首先,我们根据材料分析事件的起因、目的和结果,然后思考事件的既定目标是否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推导出事件的直观效果,即历史意义之一。其次,结合已有知识,依据事件的时代背景分析出对历史未来走向的影响,即历史意义之二。最后,思考事件是否具有世界影响,即历史意义之三。例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其起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目的是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是反封建的任务只完成了推翻清王朝,反帝的任务未完成,只打击了帝国主义,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所以,直观的效果就是推翻清王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是在中国进行了民主共和的实践,势必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一场革命也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对世界影响就是它发生的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列强疯狂瓜分世界的时代,亚洲人民深受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辛亥革命属于亚洲觉醒的一部分。

小论文类属于创新题,题干形式虽不拘一格,究其目的侧重考查了学生的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学生需要现场解读材料,准确定位时空,概括核心观点,运用课本所学史实加以论证,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此类题目首先要提炼观点,其次论证是重头戏,用2—3个论据(必须是史实论证),最后结论点题,并加以升华。

结合史实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家记忆”。

观点:一五计划是“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完成新解放区的土改、把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制止市场混乱,党采取了米面之战等,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3年,根据形势的变化,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结论: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是“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

第四步,培优训练建构知识迁移能力。通史模式的知识体系全面建立和体会历史思辨是该阶段的重点。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对历史进行分期、分段,能给出分段依据、阶段历史特征、历史大事,以及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个阶段目标是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整合,变知识点为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比如,观察高考全国卷选择题的特点,你会发现新高考卷的16道选择题出题顺序是:前五道是中国古代史,中间五道中国近现代史,最后六道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面对选择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题中找到自己哪一部分历史知识比较薄弱。当问题找到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面对非选择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解析,找出规律,思考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答题思路是什么,让学生发现答案的组成一般是两部分,一部分答案来自材料的概括(属于现场发挥),一部分来自课本的内容。在概括材料时,学生需认真反思自己与答案之间的差距,要明确究竟是课本知识未能充分掌握,还是对某阶段特点和历史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学生要逐题、逐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反复研究,以此培养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五步,对照高考评价全面提升能力。为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关键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结合学校及本地区历史教师集体智慧,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教研,对照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析差距和不足,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包括回归课本、专题辅导、综合练习等。同时,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部考试院近五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试题评析”,掌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把握高考方向,紧跟时代脉搏,实现教考良性衔接,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高考决胜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复习规划“五步法”的实践,学生从逐渐掌握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慢慢过渡到会利用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必备知识,面对新材料,得出新认识。这正好契合了高考对历史教学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维度的要求。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