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内容生成模式探析
——以陕西省小学骨干校长管理领导力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例
作者:■文/姜浩平
发布时间:2025-04-03 09:26:59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按需施培是教师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然而,教师教育培训长期存在施教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2023年11月6日至17日,“国培计划(2023)”——陕西省小学骨干校长管理领导力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开班。学院高点定位,科学谋划,高效优质地完成了集中和跟岗培训任务。
一、主要做法
学院秉承“赋能引领,训育强师”的培训理念,坚持“厚德、博学、深研、笃训”的教师成长发展观,以构建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为抓手,以创建区域教育培训中心为目标,聚焦主题,突出特色,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科学设计培训方案。针对参训校长的需求,以案例为载体,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研讨、问题诊断、跟岗实践、任务驱动、案例分享、返岗实践和跟踪指导等多种培训形式,不断丰富培训内涵,提升参训校长的管理领导力。
(一)明确培训主题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提升校长管理领导力,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给中小学办学实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发挥榜样效应方面,即校长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明晰和强化核心价值观,成为知行合一的榜样;其次是彰显专业指导能力,即校长要扮演好学校课程总设计师、首席服务官及团队主教练三个角色;再次是彰显关怀能力,校长要通过榜样示范、专业指导、人性关怀等方式,让教师获得走向生命自觉的力量。这样既能体现高标准严要求的卓越组织定位,又能突出“柔机制”“暖激励”的良好组织氛围,为“人的成长”做好服务,从而实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研判分析培训对象
此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小学中级以上职称的正职校长,其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校长作为理念引领者的需求、作为教师专业引领者的需求、作为教育实践创新者的需求、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校长作为管理者的需求五个方面。
(三)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在培训课程安排上,学院坚持“大课堂”理念,有效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按照校长管理领导力培训需求,科学制定了“136”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了专题面授辅导“理论课堂”,跟岗体验观摩“实践课堂”,大思政教育“红色课堂”,这三个课堂各有侧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力,充分凸显了“思想引领提品位,技能训练增实力,文化研读强内力,内外兼修增魅力”的培训目标。
1.专题讲座示范引领
学院聘请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小学教学一线优秀校长,组建培训讲师团队,14场专题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政治引领和思想铸魂,聚焦基础教育领域的重难点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保证了课程实施的高效性。《“双减双新”背景下学校管理新视域》《高质量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以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等专题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实践跟岗实地体悟
跟岗研修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跟岗研修存在目标不明确、调研不充分、主体不在场、成果不突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需求不明确、学习不深入、参与不主动、方法不科学、反思不到位、驱动不积极等因素使然。此次培训以校长实际收获与学校改进为目标,以促进参训校长因地制宜改进学校发展为价值取向,精准设计调查问卷+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互动答疑的跟岗考核方案。在跟岗前,学院通过精准对接、精准监测、精准督促“三步走”管理流程,开展需求调研,精准定位跟岗研修目标;在跟岗中,学院协同有代表、有特色的培训基地校——宝鸡实验小学、高新第二小学、高新第四小学、眉县第一小学等,遴选跟岗研修内容,精准匹配跟岗资源供给;在跟岗后,学院以终为始,关注过程质量监测,建立成果导向机制,精准设计评价考核方案。针对一线校长办学缺乏理论指导与高端引领的问题,在跟岗研修考评中特别设置了参训校长答辩环节,让跟岗校长汇报阶段性办学理念或办学案例,专家现场把脉,提出改进建议,对校长琐碎的办学实践进行学术引领,使之更加系统、有逻辑。
3.社会资源现场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校长要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足够的定力,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线,加强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防止学生迷失于庞杂的国际舆论与思潮中不能自拔。宝鸡红色资源丰富,历史底蕴丰厚,有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8处、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17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处。此次培训,学院遴选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现场教学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继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与国民党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是解放宝鸡的关键之战,也是全国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完全解放了陕西关中,也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础。学员通过现场教学、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深刻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并从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传承革命精神。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从“逨盉”探究青铜器的美学价值;从“四十三年逨鼎”中的“任前廉政谈话”体悟中国共产党廉洁的根源,增强参训校长对党的反腐倡廉和自我革命的信心,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从“逨盘”探究家族德行伦理和美德传承;从“何尊”解读最早的“中国”一词,以及周人“德”政观念的内涵,激发参训校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现场教学采用“大思政课+博物馆”的创新形式,通过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和展览,将思政教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探索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让参训校长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和“大思政课”建设的落实,也是对“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文物活起来”等重要思想的践行。
二、创新举措
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如何应对,就已经被现实裹挟着不得不接纳和适应各种变化。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要正视时代的各种变革,看到国际形势的复杂与严峻,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冲突,在冲突中又有合作。因此,在培训中,增强校长宏观的战略决策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是校长管理领导力培训的创新举措。
(一)站稳政治立场,让培训“有方向”
此次培训重在提升校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此次培训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参训校长的主体性,以教学应用为着力点,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参训校长认识政策、掌握政策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增强文化认同,让培训“有灵魂”
校长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谋划、指导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理清思路,紧紧抓住方向性、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又要从微观上透视规律,把握节奏,科学安排,抓好落实。
1.跟岗观摩,加强校际合作交流
校际合作与交流是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之间、校长之间的互动研讨是促进学校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在此次培训中,参训校长通过“全员”“全程”“全面”跟岗实践观摩,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教育“大质量观”,避免学习浮于表面,虚于纸面,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周秦文化面对面,涵养爱国情怀
宝鸡古称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生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著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坐落在宝鸡石鼓山上,“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也出土于此。在此次培训中,学院组织参训校长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张载祠实践研学。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采取现场教学和观看视频影像的方式,以镇馆之宝“何尊”为切入点,从对“中国”二字的解读中解码地域特色文化,赋能教育创新活力。参训校长坦言,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找准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将地域文化嵌入办学理念,弘扬地域文化,通过鲜明的地域色彩展现学校独特风采,促使学校吸纳本土滋养而获得恒久的生命。
3.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地方红色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为了让培训课堂“活”起来,学院组织参训校长赴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等现场教学。参训校长走进历史现场,循着这些历史的根脉,回顾历史,对照现实,重温过去的苦难,这不仅是历史的铭记,对中国革命的回望,还是对革命先烈的崇高致敬。聆听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追寻意志、信念、理想所蕴藏的磅礴伟力,参训校长感受到的是精神的洗礼,收获的有感动、更有成长。
三、典型经验
(一)“双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在培训前,学院围绕“参加培训前你办学治校的困惑是什么”的问题梳理治校办学疑难问题;在培训中,学院收集了授课教师课后练习题、校长应知应会教育政策等内容,将其制作成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并建立了线上培训测试题库;在培训结束后,学院组织了结业测试,考查参训校长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前+训后”双测试,有效检验了参训校长平时的业务水平和当期的培训效果。
(二)“双评估”切实提升能力
学院制订了训前、训中、训后三张评估表(参训校长基础信息及需求调查表、培训管理学习评估表、训后实践评估表),形成了“1+1+1”培训评估管理模式,完善了上下联动的评估体系,切实提升了参训校长的办学能力。
(三)“双跟踪”助推学以致用
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校长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线上测试、线上学习和线上风采发布,跟班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参训校长的动态,并收集参训校长系统回顾、梳理训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参训校长立足本校办学实际,围绕“跟岗学校的办学经验、跟岗感悟与体会、返岗后的实践改进规划”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复盘,交流、分享了“四个一”阶段性培训成果。线下,学院建立了质量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参训校长返岗后针对教职工开展二级培训,梳理办学问题,宣讲跟岗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与方式方法,合理制定学校改进方案,有序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此外,学院还会定期通过电话或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回访的方式,了解参训校长对受训成果的推广情况,持续跟踪、指导参训校长返岗后的创新实践,做好培训调研跟进,重点评估参训校长学以致用情况。
四、推广价值
此次培训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校长成长需求,聚焦校长短板刚需,以应用为目标,侧重重点、节点,紧抓教学、管理、服务三条线,促进供需“双向奔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对于国培、省培项目,以及中小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具有较好的启示、借鉴意义,能够促进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