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每拿到一篇文章,我都会在心里多问问自己,这也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形象是大于思维的。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咂摸语言,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并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于审美创造中感悟人生。而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大量使用,AI工具潜入教育领域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的确对“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有着严峻的挑战。那是不是老师得体的退出将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永远不能代替老师的作用,文本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师上课时用ppt没有错,但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在翻动幻灯片的过程中,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就是错;上课时用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感没有错,但播放视频欣赏音乐,与文本没有有效连接就是错;上课时用大量图片博生眼球,让学生欣赏直观感受没有错,但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深度思考文字背后的东西就是错。

程翔老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选择》一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之门,让我有了明晰的方向。程翔老师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也就是说,不管哪种多媒体甚或新兴的AI技术等手段,它只是一个达成目标的一种方式,但绝对不能代替教育教学,我们一定要坚守住语文学习的根本原则。程强调了六大原则:文本教学的原则;尊重文体规律的原则;亲身体验的原则;培养能力的原则;注重过程性原则;讲练结合的原则。其中,我对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亲身体验和培养能力原则深有感触。

解读文本密码,打开文本的千面之美。程老师强调,文本教学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主的教学。语言是自带情境的,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潜心阅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阅读语言文字,解读文本密码,感受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言的字里行间感受,品味,悟读,深思,发散思维,深度阅读,能与自己的思考收获。从而了解大千世界,荡涤心灵,提升修养。如执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我和学生从一树紫藤萝读起,我们都在开花,我们开的很活泼。和学生一起咀嚼“流动”“迸溅”“挑逗”等动词,品味赏析描写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让文字本身成为审美的载体,然后通过对比阅读,看看以前衰落的紫藤萝,让学生从“语言密码”转向生命哲思,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受生命的力量、美好和希望。这样对文章的解读不是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对文学多维魅力的深度开掘。在执教《孔乙己》一文,从“看客心理”的视角,让学生能从咸亨酒店的笑声中触摸到人性的凉薄与当时病态的社会,让学生找出所有的笑声,感知笑背后隐匿的东西;选择“生存困境”的维度,通过长衫与短衣帮的对比,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来审视这个既可笑有可悲的孔乙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最后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文章内容叙写文章的结尾,于联想和想象中走向文本的深处,进行多元化的一个评价。不同层次的解读选择造就了不同的教学风景,若仅停留于科举制度批判的层面,课堂便会陷入历史认知的泥沼。因此在深度阅读中,要深度解读文本密码,感受文本之美。

唤醒生命对话,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特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室并不怎么讲,只在关键处点拨一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是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语言文字。《课标》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阅读交流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达成情感共鸣,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和生活的温度,让情感传递。阅读中情感沉浸是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形态,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获得美的享受或思考。中学生阅读课文首要自己“嚼”,“嚼”不烂,这时老师再帮着“嚼”,教师的点拨、讲解只能占少部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文本中体悟出自己的东西,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如在执教《社戏》一文,在阅读中,我鼓励学生用"最难忘的童年画面"重构文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其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找寻熟悉的画面,熟悉的感觉。于是双喜的机敏、阿发的憨厚、六一公公的淳朴、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与快乐都成为了个性化解读的入口。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咂摸品味语言,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心里。课堂是学生的,生活是大家的,美好与希冀就充斥身心,意蕴绵长。执教《老王》一文,从"他蹬,我坐"四字中感受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主动词"蹬"在前,强调老王的辛劳;“坐”在后,暗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打车的故事中分析感受,发现看似简单的一蹬一坐这种语言形式的呈现应作者刻意而为之,也正是杨绛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隐秘剖白。继而让学生讨论从“不幸者”转向“愧怍者的自我救赎”,学生在情感的共振中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磁场。这种主体性的觉醒,让阅读教学从“我讲你听”变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当学生用铅笔在教材上划出这些词句时,他们触摸了文字背后的生命温度。因此,以文本细读为犁铧深耕语言沃土,在阅读体验中唤醒学生生命的对话,进而指向学生响亮的人生。

构筑思维阶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阅读能力的高低,标志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目标有认字和朗读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关键句意的能力,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鉴赏和批判的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在阅读中眼停,回视,扫视,沉淀。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倾听,思考,归纳,表达,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渐次推动学生从初级思维到高级思维的提升。如执教《背影》一文,朱自清笔下的月台场景,既是情感的火山口,也是语言的标本室。当我们在"攀""缩""倾"等动词的品析时,在混在人群中一直凝视那个消失不见的背影时,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感动,不仅是对细节描写的敏锐感知,更是作者多年之后回望从前那一幕的内疚与自责。在那份看似矛盾的一封信中,父亲的隐忍与退让以及对儿子的爱,终究化解了父子多年内心的隔阂,让作者在后悔、内疚中开始想念自己的父亲。所以,文章绝不是很多人定义的父爱这一主题。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渔人误入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引发怎样的感受?二是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理由是什么?让学生潜入文本,找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到桃花源的安宁、幸福、和谐。之后思维进阶,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在文中去探索“不复得路”的依据,最终理解陶渊明心中的桃源圣地、精神的家园。每个问题都成为攀登思维高峰的垫脚石,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思考中逐渐触摸到文本的深层结构。以教学梯度为经纬编织那些沉睡在教材中的文字,让学生心中有一片姹紫嫣红的精神花园。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阅读能力渐趋提升。

在文本解读的深潭中撷取清泉,在教学内容的山峦间开辟蹊径,在师生对话的田野里播撒火种,启智润心,以文育人。让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与生命成长的共生之地,让语文素养在学生个性化的土壤里开出绚丽之花,让每个灵魂在语言的密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照亮学生的精神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