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
——以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
作者:■文/雷苗苗 李志伟
发布时间:2025-04-01 15:49:45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改革,教育部修订了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新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发展成就,强化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2024年新高考卷以湖南省土家族村寨为例,聚焦“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主题,旨在增强学生对文化和景观的理解。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剖析新增内容并探讨实施路径,构建思维型课堂,融入国家意志。
一、探析国家意志与高中地理课程的融合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为了彰显国家意志,新教材新增“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弘扬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人地和谐理念。新教材第二章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通过感性认知,引导学生了解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探讨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迁;第二节从时间角度分析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乡村与城镇在不同地理空间呈现的显著差异,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的独特演变特征;第三节主要介绍地域文化,以人为主体,文化为枢纽,地理环境为客体,形成“人—文化—环境”三位一体的整体结构,重点强调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从而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有机融入国家意志是关键环节,也是新增内容的核心意图。本节课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让学生比较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这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方式。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识感知—实践体验—价值认同—传承创新”四个维度增强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
二、地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思维型课堂的核心内容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与应用迁移,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将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撑的体系,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结构评价,从而构建进阶式的地理思维课堂,实现“学—教—思—评”的协调统一。此外,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彰显地理学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认知冲突
思维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有机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动态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已知静态结构,诱发认知冲突,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与深入思考。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景观图,发掘其背后的地域文化(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对比不同景观中,体验文化碰撞与交融,进而引发认知冲突。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分别属于哪些地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些景观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有何异同?
(二)自主建构
通过认知冲突,学生就能主动探究“文化”“地域文化”及“景观”的概念和特征,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同时,教师可将教材相关案例转化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并梳理素材,设计问题链,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同效应,探讨城乡景观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如表2所示)。
(三)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思维发展的高阶形式,是学生在持续思维活动中不断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采用问题链推动思维进阶,这样就能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应用迁移
高中地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本课中,学生运用类比思维、迁移思维和头脑风暴等方法,自主完成了教材第44页活动“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通过总结城乡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不仅深化了知识与方法的应用迁移,还明确了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价值,如古老农耕文明保护完好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同时,学生结合活动内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等现实问题,深入思考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课后还完成了拓展作业:教材第48页“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逻辑严密的问题链,使得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思维结构评价
思维结构评价的维度包括:无结构思维(思维表现混乱)、单点结构(仅涉及单一要素或观点)、多点结构(虽涵盖多个要素或观点,但缺乏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关联结构(涉及多个要素或观点,并建立合理的联系)及拓展抽象结构(能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或提供超出教师预期的创新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表2在小组内探讨,最终生成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学生的分享,对照思维结构评价维度评估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并结合课后实践成果,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最终判断其是否达到学业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深度挖掘并整合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相关内容,并将其有效融入思维型课堂,充分彰显了新教材的创新性与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体现了国家意志,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作者单位 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西安市铁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