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文润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分析和使用建议
作者:■文/杨英妮
发布时间:2025-04-01 15:40:22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人教版新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编排,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这句教育名言道出了教材在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经过一个周期的使用,笔者将新教材与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凭借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等多维特点,有力地推动着教学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促使教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过渡。
(一)双线并行,育人无声
新教材以“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教材一共28个单元,“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涉及面宽,主要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方面,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润心启智,育人无声。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了“学习任务群”,保证语文工具性、知识性的落实。
(二)梯度布局,提升思维
新教材不仅在编排体系等方面有亮点,还在学生的习得、成长方面梯度布局,智慧引领。从单元写作任务来看,“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释自己的观点”“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如何论证”“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深化理性思考”“学写申论”等方向明确,由浅入深,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认知规律;从单元设置来看,“我们的家乡”“媒介素养”等将教学场地从室内切换到室外,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提升媒介素养,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以“我们的家乡”为例,学生完成人物志(风物志)、调研、建议书的过程,不仅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等问题的过程,还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情境,对标成长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附有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教学任务、教学建议,古今中外的选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命的诗意”单元选择了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作品,这些人的生命呈现方式无非是归家、喝酒、作诗、画画、游历、送别、听曲,或逆境或顺境,或仕或隐。当师生把自身的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时,就会看到一幅别样的画卷,欣赏到生命的诗意。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诗意,为学生提供认知生命诗意的价值参考。另外,“学习之道”单元选文中呈现的学习之道,对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修养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二、新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角色。”在叶圣陶看来,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选文练的,知识的习得依靠被选用的一篇篇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教材”的陋习,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大胆尝试大单元教学,兼顾单篇教学,立足学科素养,践行学科育人。那么,新教材如何使用呢?
(一)《体系》为纲明方向,《课标》为径定行踪
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等纲领性文件,宏观把握文件方向,明确文件目标,吃透文件建议。“体系”多方面、多层次地对高考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度挖掘,为高考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课标”是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解读“课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以必修上第四单元“我们的家乡”为例,“课标”的教学建议是“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课标”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课堂特点等也进行了阐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教学活动先设计,多维学习重参与
结合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必修上第四单元“我们的家乡”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课标”给出开放式学习的建议。笔者在开放式学习前做了整体设计。首先,在设计话题时,要确定“家乡”的范围及“文化”的范畴,不能随心所欲地设计话题,如《渭南人口老龄化在全国比重的调查报告》《晚餐对肥胖的影响调查报告》等,这些选题就与文化无关。其次,设计选题切入点要小且要有实操性,如《关于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书》的选题就过大,没有说清楚地方、文化生活类型、受众群体等;《大荔县大寨村对丰图义仓的保护及村居生活方式变化调查报告》则逻辑较为混乱,没有做到一事一议、清晰明确。在这个单元中,笔者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效果远远高于预期,学生的选题多样,话题多元,有调研,有访谈,是一次特殊的学习体验,颇具价值。
必修上“劳动光荣”单元选文有通讯、新闻评论、古诗,从先秦到现代,从感性表达到理性分析,从体力劳动到多元劳动形式,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劳动世界。在讲授该单元时,笔者从“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项目”“劳动主题讨论”等。通过这些特色活动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双向提升。
(三)教学与思政并行,育人与生涯相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学科思政和生涯规划,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即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助力学生生涯规划,搭建好语文教学和生涯规划的桥梁。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选课规划、职业规划,还是一种目光长远的学科思政和生命教育。
《与妻书》被誉为“中国百年来最美情书”,足见读者对其喜爱之深。究其原因,林觉民在正道直行中诠释了一系列正确且深刻的学习观、家庭观、事业观、爱情观、生命观等。他以自身思想与行动为读者树立了价值引领的标杆,成为读者的榜样,展现了青春理想与家国深情,是非常合适的学科思政素材。从生涯规划角度来讲,《与妻书》更是一篇鲜活的教育案例,读者可从中了解“博学广闻,行思结合”的学习观;“意映卿卿,妻随君行”的爱情观;“怜爱儿女,望其成长”的家庭观;“慰别老父,难述愧疚”的孝悌观;“初心不改,青春闪光”的事业观;“民生多艰,血荐轩辕”的生命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观。
(四)深入浅出师之慧,学以致用生之力
华罗庚读书,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是衔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也可以把厚教材变薄,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能“输入”会“输出”。这里的“厚”指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物理性叠加和累积,而“薄”则是举一反三、归类整合,是能力、方法、规律的过滤和沉淀,由厚变薄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例如,统编版教材中的小说阅读单元,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五个任务群、16篇文本,以及整本《红楼梦》,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情,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任务群及单元设置顺序教学(厚),也可以按照时间、地域、体裁和审美进行整合(薄);可以一篇文章多点辐射(厚),也可以一个知识点串联多篇文章(薄)。
吕不韦治军时提出“丢盔卸甲”:与其给将士穿上厚重的铠甲被动防御,不如让将士脱去甲胄主动出击,此举使得秦国军力大增。“三新”背景下的教学也应如此,教给学生方法不如让学生长出能力。因此,在人教版新教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被动的“教会”,倡导主动的“学会”;摒弃生硬的“学我”,倡导灵活的“我学”;摒弃机械的“搬运”,倡导实用的“拿来”,还要不断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或以单一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以文化人,以文润心,这也是人教版新教材的课程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