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关联性耦合分析
作者:王 婷
发布时间:2025-04-01 10:43:15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哲学、自然学、社会科学等的优秀文化体系,对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机理,并总结了二者的耦合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耦合路径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SGH23Y3128)阶段性成果。
引 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在德育、思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育人能力较为有限,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高职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以为新时期的思政工作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推动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本文尝试将二者的耦合路径进行总结,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
1.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正处于正向发展阶段,所展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在传统高职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通常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职业道德等公共课程的形式出现。随着我国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思政教育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阵地已经逐渐从公共课覆盖至专业课、第二课堂等各种课内外活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力度是空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也较为扎实。
(2)教育模式逐渐开始转变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一般的专业课教育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灌输方式对学生传授部分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等。近年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正逐渐被更为开放、多元的教育模式所取代,教师通过案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体验思政教育的魅力及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难度更低,有利于思政教育顺利开展。
(3)教学工具越来越先进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融入程度的加深,现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应用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比如,教师用VR技术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思政教育教学环境,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问题
思政教育是高职教育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模式视角
首先,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已趋于完善,但建设和参与思政教育的主体仍集中在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未能将所有专业课教师纳入思政教育模式框架中,意味着占据绝大多数课时的专业课课堂不能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致使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高职院校普遍处于构建思政教育模式的初级阶段,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等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导致部分思政教育教学方案不能落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最后,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方法比较传统,教师需灵活掌握不同学科、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以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综合素养视角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一般。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普遍注重对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思政教育,这种从表面上看与自己未来学业、就业没有很深关系的课程则不够重视。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思政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通病。高考所能提供的人才选拔标准很难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考核。当前,高职教育阶段开展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为统一授课模式,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道德素养之间存在的差距因受到统一授课模式的影响而形成更为显著的差异,某些道德素养较低的学生可能会非常抗拒或消极应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而一些本身具有较好道德素养的学生也可能认为所学知识过于浅显。这一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存在误解。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促进综合发展,但学生普遍对学习存在较明显的功利性,对不能直接影响其学业、毕业或就业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3)教学内容视角
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生源质量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
首先,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一般,当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学生实际的生活及所学专业相联系时,就难以引起学生,尤其是某些非文科专业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学科,而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环节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却往往过于理论化,即便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多是盲从的学习行为,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授课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缺乏深度融合。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多数长期生活在中华文明圈内,其思想、行为等都会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于思政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在思政教育中,学校、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筹备教材、讲义等教学资源,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衔接,无形中浪费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关联性
1.二者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二者的融合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1)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责任,在思政教育环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社会培养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而言,是一种非常有利的传承方式,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可在其工作岗位和生活中继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2)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起步较晚,在很长时间内的高职院校尤其理工科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大多围绕西方国家的技术、发明而构建。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缺失问题。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
2.二者融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而言可以充分提升其教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水平,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课的协同开展。
(1)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蕴含着大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加以提炼后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提炼出的思政教学内容植根于中华文明,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经历更为契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高质量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推动兴趣导向的思政教育实践
传统的思政教育高度依赖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掌控水平及其思政教育内容输出水平。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力。在日趋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契机,以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突破口,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桥梁,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3)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从人文和文化等角度开展协同育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三观”塑造、职业道德培育等形成积极效果,促使学生提升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耦合路径
1.创建良好的耦合育人环境
良好的耦合育人环境是高职院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耦合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所创建的耦合育人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探究环境等。
(1)教学环境
从教学环境的搭建来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耦合需要学校、教师两方面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提供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更为充分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及与不同专业学生契合度更高的思政元素。在耦合教学环境搭建中,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必需的教学硬件设备、软件教学资源等。
另一方面,教师是承担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耦合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思路,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引导者,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融入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与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耦合。
(2)学习环境
从学习环境的搭建来看,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耦合环境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反馈者。在二者耦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实践耦合知识的同时,向教师、学校反馈学习情况,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应及时提出,使耦合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最终能够完全贴合自己的需求。
(3)探究环境
不断探究所学专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耦合的重要方向。因此,构建一种良好的探究环境对高职院校而言极为重要。在学校和教师搭建的基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学生可借助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工具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等的探索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探索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耦合知识的掌握,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2.优化现有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耦合的重要角色。在二者的耦合过程中,需要不断对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使之更好地适应思政教育环境。
首先,政府和高校需要强化现有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库,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点。其次,高校需要不断引入兼具思政教育能力和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降低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耦合的难度。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探索精神,使自身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耦合的重要基础。对于某些建校能力较薄弱,不能在短期充分提升师资力量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借助优秀院校的公开课、网络课等资源,尽可能地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开展耦合工作奠定基础。
3.基于耦合育人构建新型考核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耦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因此,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耦合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帮助教师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更高效地掌握耦合方法。
(1)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考核内容
逐步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考核内容,是构建新型考核机制的基础。高校需要对现有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进行梳理,将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融入思政育人考核机制中,通过考核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适当调整现有考核机制难度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多采用期末书面考核的形式,与一般的专业课考核机制没有明显差异。某些高校的思政教育考核还会用开卷形式,考核难度较小。
基于耦合育人构建新型考核机制,需要提升现有的考核难度。一方面,在思政教学考核过程中不能再出现开卷考试的现象,要以严格的考核态度和方式约束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按照新考核机制进行考核,将得到的考核结果以一定的权重转化为学分,记入学生的最终考核评价中。另一方面,除卷面考试外,学校还应将实践考核纳入考核机制,增强学生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考核模式,转变为“理论知识﹢行为实践”的考核模式。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极强的道德育人、思政育人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耦合既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改革与转型。本文认为,二者的耦合需要从创建良好的耦合育人环境、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构建新型考核机制等视角入手,将学校、教师、学生融合为一体,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一玲,罗翱翔,张赟.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本科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1):182-185.
[2]薛焱,王文博.以红色文化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逻辑理路、功能定位与实践向度[J].高教学刊,2023,9(32):6-10.
[3]范爽,郭战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11):19-21.
[4]庄淑桢.惠州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3,16(31):10-12.
[5]范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新性发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1):112-115.
[6]张秀丽.“盆景制作与鉴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现代园艺,2023,46(23):182-184.
[7]雷蕾,郑海武,王寿东,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1):68-71.
[8]李哲立.充分利用文化展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3):194-196.
[9]邓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路径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4):155-157.
[10]唐瑰琦,何志军,邱爱珠,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1):29-32.
[11]杨婧涵,康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1):35-37.
[12]黄欢,娄永忠,邓文华.《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广东化工,2023,50(20):199-201.
(王婷: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