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篇典型的“多件事写一种品格”的写人记事类文。

本文可教点有:梳理事件,由事件感受人物品格、概括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品读文章平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着的对母亲的深情。

本文最该教的是:

1.本文“多件事写一种品格”——勤,思考中间三件没有直接写母亲勤劳的选材出现的价值。(选材)

2.“多件事写一种品格”多到七八件事,有必要在选材时安排这么多件事吗?(选材)

3.本文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想一想,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选材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助益)

4.饱含深情追忆如此伟大的母亲,为何作者文风倾向于平实而非激昂慷慨?(文风)

20250401092831440-20-2b2d6.png

要解答本文最该教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先看本文第一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按照常规写人记事类文的行文思路,首段点明“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那么下文的事件就会围绕“勤”来选材。但是如上图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全文事件后,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中间三件事并非在写母亲的“勤”。那么,这三件事的出现有何价值呢?朱德为何要如此选材?(文本裂缝)

我们先从大方向整体分析事件选材:

第一件事,是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等高贵品质,是母亲作为普通农妇,在个人层面上的“勤”;其后的七件事,不再是孤立地回忆母亲“勤劳一生”,而是突破家庭的范围,把母亲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来写。而这,便为文末的抒情议论蓄势,自然连贯到文末“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一句,文末的这一句也只需轻轻一点,便能完成整个文章在体量上质的飞跃:母亲的不幸遭遇,正是千万穷苦人的不幸遭遇,歌颂母亲勤劳俭朴的品质、纯朴的阶级意识以及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启示鼓励和支持,也正是对同母亲一样的中国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歌颂。

那么,如何从贫苦家境中的母亲写到社会背景下的母亲呢?如何从个人个像写到阶级群像呢?如何在行文中“丝滑地”完成这一质的飞跃呢?

我们就需要拆分后七件事,细观中间这三件与“勤”不直接相关的事件的秘妙。

思考这三件事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有了母亲在这三件与“勤”不直接相关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支持革命”等品质,才有了下文四件事中朱德将母亲接出农村后她因劳动习惯了又回到家中继续劳动、明白党的困难和儿子事业的重要与艰辛便“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依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晚年仍旧“不辍劳作”等做法。人物品质是人物形象的底色,也是人物言行的底层逻辑。有了这三件事,全文事件的连缀、人物形象的饱满塑造、文章主题的升华才自然而真实。

换言之,没有这三件与“勤”不直接相关的事件的阐述,便不能自然且真实地引出后文直接写“勤”的四件事,也不能由贫苦家境中母亲的“小勤”写到艰难社会背景下母亲的“中勤”,更不能由母亲一人层面上升到千百万劳动人民层面的“大勤”。人物形象一以贯之的纯粹且可贵性,文章主题由一人走向一整个阶级的宏大性、深刻性、普适性,以及平实而深情的文风(言语形式)与对母亲深沉朴素真挚的深切感念(言语内容)的匹配等,需要借由这三件事“丝滑”自然地承接升华来达成。

沈中新、孙振平在《<母亲的回忆>简析》中写到:“文章伸展到社会历史内容的深处,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放射着耀人眼目的光辉。”至此,本文最该教的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以上,才是本课中我们最该引导学生探讨的言语形式的秘妙。

言语内容一望而知,自不必教,至少不必花大力气教,更不应形式化地只教内容。言语形式才应该是语文的教学内容。正如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先生所呼吁:“文本解读不应着眼于一望而知的意象群落,而应着力于中层的情志脉以及更深层的形式规范。”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力求区分可教的和最该教的。

言语内容,即文章中写了什么人物、事件、景色,表达了什么中心主旨,弘扬了什么精神情感等。言语形式,即文字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方法来承载传递所要表达的言语内容。

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去发现去关注:作者选择、设计或下意识倾向于(依凭语感)以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文本的篇性特征)来承载、表现所要表达的言语内容、情感、含义;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以此种言语形式的使用达成了什么效果,此种言语形式使语言内容、情感、含义的承载、表现有何增益。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关注言语形式,培养语感,训练语用。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