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玩法” 西安家校“育”见新路径
作者:王佳玥
发布时间:2025-04-01 14:20:15 来源:西安晚报
曲江第五小学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们走进教室观摩课堂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家校共育已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力量。西安多所学校积极响应,探索构建“专业引领+机制创新+生态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为破解家校合作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引入专业力量
推动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
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面临诸多困惑。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学生家长张女士坦言,“当第三次被孩子拒之门外时,我才真切意识到,青春期教育急需专业指引。”
为帮助家长应对孩子的青春期问题,该校邀请医学创新中心研究员黄鹏博士,开展“解码青春期”专题指导活动。活动期间,黄鹏博士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围绕青春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引导教育展开讲解。他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并针对五年级孩子常见的情绪风暴期、学业塌房期、社交焦虑期,给出实用的应对策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情绪沟通。
在互动环节,黄博士以“您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引导家长思考孩子的未来。家长们积极发言,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针对家长提出的挫折教育问题,黄博士分享了用共情代替说教的方法。
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也于近日开展了专业赋能的家校共育活动。近四百个家庭齐聚校园,参加“解锁成长密码 点亮思维星空”专题活动。在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中,资深教育专家张丽艳女士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切入点,剖析学生学习表象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她从“孩子与学习之间的感受之殇”“如何智慧陪伴孩子学习”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家庭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构建科学的亲子沟通模式,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用的方法,引发家长们的深入思考。
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打造的“智慧父母沙龙”,采用“案例解剖+策略工具箱”模式,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在近日活动中,学生蒋雨萱的母亲通过角色扮演,还原“作业焦虑”场景。当孩子抱怨作业多时,她采用观察式沟通,取代指责,让家长们认识到共情的重要性。
创新合作机制
促进家校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
为深化家校共育,需要突破浅层互动。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学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正逐步发展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家校协同机制。
日前,该校以“走进校园 见证成长”为主题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家长们走进课堂,观摩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氛围。大课间时,体育组带领学生展示国风操、武术操等,学生们整齐的动作、昂扬的精神风貌赢得家长们的掌声。跳绳、呼啦圈等趣味活动有序开展,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学校展示了社团作品和班级作业,家长们在引导员带领下有序参观,全面了解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成果。
深度参与模式,正推动家校关系从“被动配合”向“主动共建”转变。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开展了更系统的变革,构建“赋能链”工程,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闭环体系。学校开展“家校合伙人”亲子成长云梯行动、“心灵摆渡人”教师赋能共情行动、“智慧陪伴者”家长赋能共育行动。
“家校合伙人”亲子成长云梯行动,依据“合伙人·群赋能”理念,每周分年级推送家庭教育指南等内容,通过班级群构建三维育人空间,打造家校成长共同体。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疏导方案,让教育支持更契合家庭需求。
西安市曲江第五小学在机制创新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们走进教室,观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孩子们的专注和热情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活动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双向交流与合作。
树立生态思维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随着教育进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阶段,西安各学校的实践展现出生态化特征。
浐灞第十七小学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家长可通过定期轮换,保障监督的广泛性。这些机制打破信息壁垒,让教育过程更加透明。家长代表李先生感慨道:“看到孩子午餐的食材溯源信息,参与家长课堂的讨论,这种透明度让我们从‘局外人’变成了‘合伙人’。”
围绕家校共育的推广均衡和提升参与度,知名教育专家刘鹏建议,在推动创新举措均衡落地时,区域教育部门需牵头制定分层分类共育标准,涵盖家委会组建规范、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并为特殊群体建档,以此缩小校际资源差距。积极落实“教联体”工作方案,整合多方资源,搭建线上线下资源平台,借跨校师资培训和家长沙龙实现资源互通。推广对留守、单亲家庭“专项建档”与班主任“每日一问”制度,结合陕西孤儿关爱行动,设立专项资金助力农村学校家访、研学,确保特殊群体家校共育无死角。
此外,提升家长参与深度上,刘鹏建议学校要运用短视频、直播推送家庭教育资源,借大数据分析实施个性化指导。推行家长积分制,将家委会和志愿活动参与纳入积分,积分可兑换服务,联动社区给予表彰和政策倾斜。落实“教联体”要求,推动三级家委会常态化议事,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实践基地,打造“问题共研、资源共筹、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闭环。


